今年6月1日,國家正式出臺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細則,希望借助“有形的手”拉動消費,同時促進節能減排,緩解能源緊張的局面。經歷了4個多月的市場磨合并未出現銷量井噴的現象。有關人士分析認為,原因是當前還存在補貼兌付環節多、現有推廣品種難以完全滿足消費者需要、監管信息報送不及時等問題,影響政策實施效果。
可喜的是,近日有關節能惠民的補貼簡化并加速。這對眾多企業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10月16日,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通知要求,要完善財政補貼資金預撥制度,加快資金撥付進度,并將根據每旬銷售數據預撥補貼資金。《通知》要求,有關推廣企業要按旬及時統計上報終端銷售數據,并在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信息系統中進行錄入;推廣企業要做好會計核算、統計報告等相關工作,確保上報銷售數據真實性;財政部將根據每旬銷售數據預撥補貼資金。《通知》指出,各級財政部門按照財政國庫管理制度等有關規定,將補貼資金及時撥付給推廣企業;各推廣企業在收到補貼資金后,與商家結算時間不得超過5天,確保將補貼資金及時結算給各經銷網點。
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補貼流程簡化和加速能一改目前市場不溫不火的局面么?其實則不然,筆者根據多方信息綜合來看,節能惠民多數廠家不積極不主動,消費者也不是很感冒。利好的節能惠民政策怎么會導致如此尷尬呢?
“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將一舉三得:既能擴大消費、振興產業,還能提高能效、優化結構,更是節電省錢、惠及百姓之舉。對于節能惠民這樣多方利好的事情,為何企業不那么積極呢?“節能產品惠民工程補貼還不如家電下鄉多。二級以上能效的太陽能熱水器補貼100-550元,但我們對比來看,單臺太陽能熱水器沒有家電下鄉多啊。再說,現在很多地方家電下鄉政策還沒有結束呢。這兩項政策針對的產品沒有交叉,也就是同一款產品不能享受兩項政策。補貼流程復雜,銷量要求相對較高。”有企業能表示,“再說,太陽能熱水器本身就是節能產品,節能補貼對其刺激不大。”
其實,筆者綜合分析認為,企業之所以積極性不高,是因為補貼太少,同時5萬臺年銷售量確實對不少企業是很大挑戰。再說,從入圍到2013年僅僅不足一年時間,太陽能熱水器進入11月份銷量就會受到影響。一旦5萬臺銷量完不成,企業擔心前期墊付的資金會打水漂。于是,不少企業抱著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態度積極入圍,后面就開始在觀望。此外,經銷商也是感覺無利可圖,操作比較麻煩,也不主動推廣。
消費者對節能惠民的太陽能熱水器產品同樣不感冒。筆者與消費者溝通發現,今年整體大環境導致消費者緊捂口袋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節能不節錢。入圍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產品價格相對比較高。市場上沒有入圍的產品,紛紛利用價格這把利刃,讓消費者感覺節能產品不節錢。可見,節能不節錢是這一工程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對此,財政部財政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財政政策來鼓勵居民消費,也在短期內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這些刺激措施能夠釋放的消費力卻是有限的。和廠家的熱情相比,消費者其實理智得多,有的考慮補貼的產品價格太高,有的考慮優先選擇自己喜歡的產品,而不是為了補貼而購買優惠的產品,因此在他看來,光指望國家補貼帶動消費,企業很難健康發展,適應市場競爭。
從長遠來看,補貼只是一個權宜之計,我們需要更好地辦法讓企業和消費者雙雙受益。企業要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發掘他們的需求,針對性地開發產品。政府應該在補貼基礎上,通過稅收等等經濟手段來推進全產業鏈的節能,鼓勵企業在節能方面的科技創新。從而帶動整個行業乃至社會的節能工作推進。
作者:陳講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