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基本結束,各個太陽能企業也已經陸續開工。人力資源結構性失衡的矛盾再次給企業帶來困擾。但與以往的慌亂盲目招人相比,今年的太陽能企業在應對上顯出了更成熟更理性的一面。
江蘇蘇中地區一家太陽能企業負責人向艾肯家電網表示,由于企業盈利能力不如往年加上工資標準的不斷提升,企業運營壓力陡然增大。因此今年開春以來,該企業采用了主動削減固定工人的方法,同時根據市場情況的變化,臨時招聘工人充實到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崗位如打包封裝等等,以此大幅節省開支。
該負責人向艾肯家電網透露,雖然是在蘇中地區,“但一線工人的基本工資已經提升到1600元,估計還將上浮10%左右,算上其他獎金等費用,一個一線工人每月要三千以上。而按照業內的通行標準,一名基層營銷人員的每月費用開支至少5000塊錢”。如果銷售不好,這一筆費用支出對企業來說,實在難以承受。
抱有同樣心態的還有云南昆明某企業。該企業營銷總監位置空缺已經數月之久,但老板再未像之前那般不惜重金從其他企業“挖人”,而是注重從內部培養。該企業老總向艾肯家電網記者表示,“在找不到合適營銷總監的情況下,寧可位置空缺也不再盲目引進人才,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一些優秀的營銷經理經過培養之后,逐漸開始能夠擔當這一職務,這比高價引進人才要更劃算”。
為應對人才結構性供需矛盾,不少企業在春節前就已經提前部署,開始主動應對這一問題。春節之前,太陽雨等企業的大型人才招聘已經在當地高校陸續開展,同時,針對一線技術工難招問題,已經陸續提前采取了保障措施,確保工人穩定。
事實上,每年春節前后,用工荒、人才荒總是困擾制造業的難題。技術工稀缺、高水平的營銷人才稀缺。今年春節開工以來,一些一線工人選擇留在原籍不愿返廠,同時,營銷人才的流動性也非常大,已經給一些企業正常的業務開展造成了不便。在運營壓力的考驗下,今年的企業采用了“冷處理”的方式,這一方面顯示出了太陽能企業面臨考驗的理性與成熟,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新年度行業運行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