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專家、各位領導:
下午好!我是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的劉君,北太所一直以“科技立所”的發展理念走過了30多年。這里我講一下技術是如何促進北太所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首先,我說說北太所的創立時間,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那一年我剛剛出生,也就在那年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成立了。北太所成立到現在,已有36年了。我們初期從事大量科研活動,1980年到1987年每年都有大量科研活動。但我們北太所沒有把科研僅僅當作技術研究,而是在做科研的同時開發了很多產品。

那時做的產品有點像古董,但代表當時的技術水平和制造能力。這是1981年做的,這是1983年做的。當然北太所除了光熱外還有開展了光伏研究工作。這是我們做的太陽能電池,這是當時傳統板式太陽能熱水器,包括太陽能集熱器、節能爐具等產品。前期技術儲備和積累奠定北太所三大支撐行業。
從北太所發展歷程來講,科學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為后來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北太所未來2個重要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86年到1995年。1986年北太所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從加拿大引進銅鋁復合平板集熱器條帶生產線,這是當時我們剪裁的開幕儀式。現在看起來生產線是比較原始的,但當時從手工到工業化生產,可以說這是對目前制造工業化一個巨大的推動。

我們當時做太陽能熱水器的照片。這產品使用的技術應該說是引進消化吸收的一種技術。銅鋁復合平板集熱器條帶技術推動了北太所第一次快速發展,讓北太所進入太陽能光熱行業的工業化生產新時代,讓“桑普”作為一個太陽能品牌快速進入市場,我們也從一個研究機構逐漸轉變為一個企業。
第二個階段,重要時間節點是1995年。這一年我們成立了一個合資公司,但前提是自主研發的產品,這個產品的技術也獲得了當時的國家進步獎。這是我們在生產過程當中的關鍵核心技術,自己研制了一些關鍵設備。我們產品大量地出口到國外,應用到工程市場中。與此同時我們還在國外建立了分支機構。我們還取得了世界各國的太陽能專業認證,使我們產品逐漸走出國門。

小結一下前面所講的發展歷程,總的來說北太所的發展與技術息息相關。第一階段是產品技術的發展,推動國內兩類產品的產業化:一個是平板集熱器、第二類是熱管真空集熱器。第二類推動了國內和國際“兩個品牌的誕生:桑普作為一個國內品牌,在國內打開了市場;桑達在國內也有很大的知名度,主要開拓國內市場品牌。通過這兩項技術與產業化發展,推動北太所前20年的發展歷程。

下面介紹一下,工程技術發展推動北太所更加持續發展的進程。對我們來講2000年也是一個節點,從上世紀90年代末我們就十分注重工程方面的技術研發和討論。北太所的太陽能光熱利用范圍非常廣泛: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太陽能采暖、太陽能熱水系統等。我們早在2000年就專門成立工程事業部,開拓工程應用領域。
重點講一下2002年,我們建立了一個集光伏發電、太陽能空調、采暖為一體的示范項目,作為2008年奧運會的先導示范項目。我們的探索促使我們在08奧運會的時候承接了大量項目,為以后項目開發奠定堅實基礎。在這里面還要提一點,對于我們企業來講,帶來很大推動作用的技術發展,就是解決高層住宅太陽能熱水產品及系統的技術研發。我們家用太陽能熱水器普及,也是這項技術的研發。在我們常見的三種太陽能系統主要應用模式中,2004年我們開始推出研究陽臺壁掛式太陽能熱水器;2007年我們提出集中分散太陽能熱水系統,解決太陽能應用問題。


第二部分,我講一下集中集熱太陽能熱水系統。這方面與天津有很大的淵源,當時天津市九鎮三村進行改造,我們提出了解決小區高層住宅熱水問題的方案。這個項目讓我們積累大量的數據,保證我們這種系統未來能夠實施。后來,這種產品獲得“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



我們講到建筑一體化,要強調同步施工、同步設計、同步驗收。我們作為太陽能企業不僅要會做太陽能系統,同時也要了解建筑方面。很早的時候,北太所就有很多學建筑的行業人員,包括建造師、材料員、資料員等,使我們跟建筑充分地很好地進行溝通和融合。

北太所也做了不少太陽能空調項目。我們2002年建成奧運示范樓,有360千瓦的太陽能空調系統,并成功運行近10年。可見空調發展未來的潛力非常巨大。這個表可以看出,我們從1998年開始,熱管真管特別適用太陽能空調。一直到2009年,應該說在全世界北太所用自己的技術做了大量的太陽能空調項目,很多項目已經進入商業化運行。這是我們在各個國家包括德國、美國、韓國、印度等的太陽能空調項目。

講到工業熱利用方面,當然上午有的專家學者也提到工業熱利用,我們北太所在這方面的技術研究也做了大量工作。應該說,太陽能工業熱利用在未來發展潛力巨大,但現在還處于一個初步階段。這是2002年做了原油加熱項目,包括在新加坡做的高溫消毒,給航站樓配餐供應熱水等,這是我們上海造幣廠做的項目。大部分以熱水方式做,還步入中高溫利用層面。但即使是低溫,我們也可以把應用領域擴展,包括應用的范圍更加擴大。

目前,北太所已經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產品體系。我們在高溫端開始做高溫直通管,未來目標是太陽能發電,包括可以做到200—300度,應用到工業領域中。同時我們在80-90度的應用領域,可以用低溫空調采暖,還有基本的熱水。可見,北太所已形成了以技術支撐的比較完善和全面的太陽能產品體系,滿足各種應用方式和應用領域的需要。

從這個圖我們可以看到,技術創新以及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政策驅動,將是未來我們企業和行業的最強推動力。其實我們行業前20多年,得益于各企業在技術上的推動,遇到行業不好的情況,我們更要做好技術研究工作,這是未來強有力的推動力。

我們做科研的同時要有很好的科研保障體系,這是我們北太所簡單的劃分。我想說明的是,北太所除有高新技術公司以外,還有研發中心,我們與大家更廣泛交流合作,共同開發研究。這是我們企業高新的產業化基地,現有的職工500多人,其中研發人員占很大比例,高級職稱60多人,涉及到材料、物理、熱工、化學、機械等多項學科。

北太所多年來已經形成了產學研究相結合發展道路,技術的進步保證了企業在36年的歷程中快速穩步發展。我們還積極與企業、國內外高校與科研機構開展廣泛合作,為企業自身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為行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北太所已經建所36周年,國家新能源工程技術中心建立20周年,北京桑達太陽能技術有限公司也建立20周年。技術發展和突破現在越來越困難,未來想取得一點成績,需要大家建立更廣泛的合作,不管在縱向的產業鏈上還是橫向的跨學科上。只有大家在科研技術上探索研究,建立很好的機制模式技術,在我們企業行業發展遇困時真正做好它,未來才能真正促進我們企業在合適的機會上能有更大的發展。
謝謝大家!

掃描二維碼關注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