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行業面臨風雨飄搖的時候,除了企業自身的自救之外,更多的報道則頗有落井下石的味道,各種對光伏行業的分析文章頻頻見到報端。對光伏行業瀕臨破產的邊緣,分析出各種原因,也頗有事后諸葛亮的味道。
但是,這些分析報道倒是對正在日益興起的光熱行業是一個很大的警醒。一是政策因素。企業的榮辱某些時候與當地政府的發展有緊密相聯之處,尤其是一個企業發展到事業頂峰的時候,各種利好的政策都會傾向于企業。像前兩年國家出臺的四萬億政策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用于新能源企業。再加以當地政府追求業績,不顧市場需求,與銀行等金融機構聯手,促使了企業的過度膨脹。二是盲目擴張。當一個企業擁有了大量的資金的時候,這些資金便成為企業擴大規模,提高生產效益的動力。
光伏企業在市場的利好情況下,在盲目追求“老大”的吸引下,不斷提高企業生產規模,像無錫尚德、新余賽維LDK等在廠區和生產規模上不斷擴建,致使廠房還沒有建成,但遭遇了市場的滑鐵盧。在此情況下,雖然政府出資挽救,也難以彌補巨大的資金損失“窟窿”。三是低成本策略其次則是低成本的營銷,當新能源產業逐漸成為政府扶持對象的時候,企業之間因為利益的驅使,便不顧商業道德的廉恥做出危害國家與消費者利益的事情。像從國外進口次品的硅原料產品,壓低成品的價格,以致在工程招標中報出的價格遭到同行的一致“炮轟”。
光伏行業十年沉浮錄,企業壽命還不足十年,便即將要遭遇夭折。當年行業造就的多個富翁神話也成為傳說。如今,作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熱行業雖然不像前兩年般繁榮昌盛,卻還不曾出現像光伏行業的窘境。但是,光伏行業興衰成敗也給我們光熱行業提供了許多借鑒的經驗。近段時間以來,關于皇明炮轟行業潛規則的新聞一直不斷,筆者一直覺得皇明似乎有些小題大作,或者借故以此來打壓競爭對手,來提升自己在行業中的地位。后來反觀光伏行業的一些作為,反而認為皇明的做法也有其可取之處,雖然在言行當中,皇明的語言似乎頗不受行業內人士待見,但從行業的理性發展與回歸來講,皇明的這種做法倒是有“棒喝”一番讓大家警醒的意味。
目前來講,我國光熱行業在市場份額與年銷售額方面,還不能與其他家電行業,或者像光伏行業一樣有行業的大佬,即使所謂的老大也不過幾十億的年銷售額。在這種情況下,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更有待于行業同仁的共同努力。政策推動與行業監管并行如今,第二批節能惠民工程名單正式發布,88家的中標企業場面,既讓行業歡喜,又讓行業憂。但凡熟悉行業的人士都會知道,88家企業里面,有哪些企業是具備惠民資格,哪些企業不具備惠民資格?但是,唯獨國家并不知情。
像前兩年,國家推動太陽能熱水器家電下鄉,只為拉動消費內需,不料想一些企業卻打起了補貼的歪念,將家電下鄉這道經給念歪,但是,二百多家的下鄉場面,又成為諸候割據,亂打一氣的場面。好產品得不到有效推廣,劣質產品卻是橫行。所以,國家在政策推動的同時,更應該加大力氣在太陽能熱水器產品質量監管方面加大功夫,這才是有利于國家,有利人民的好事情。盲目擴張盲目擴張在光熱行業也一度盛行,在太陽能光熱行業繁盛的前兩年,各地的太陽能企業破土動工,在各地布局的場面也屢見不鮮。
筆者也一度曾為這樣的繁盛場面感到欣慰與震驚。然而事后再度觀看,有些企業不過是曇花一現,沒有多久便夭折了。產業升級永遠不等于盲目擴張,擴張的結果便會導致企業的負載難行。同時,近年來,有些企業看到光熱行業的大好發展勢頭,紛紛進入該行業。像一些與之不相聯的紡織行業、房地產行業等涉入之后才忽然發現太陽能的操作模式,根本無法操作。為了打開市場,他們盲目壓低價格,做工程,到最后卻落了負債難收,只好跑掉。低價格作戰低價格或者變相降價,已經成為行業終端促銷戰的不二法則。
由于像農村終端消費者對太陽能熱水器了解并不多,再加以消費才能力有限,反而對低格產品青睞有加,這也迫使一些通過降低原材料的方式,拉低價格,增大市場份額。而且,像在太陽能工程招標上,一些企業的價格更是壓得驚人,以至最后拿下工程,工程根本無法實施。光伏行業的失敗緣于國外苛刻的市場規則。如今,光熱行業的市場絕大部分都是在國內,由于國內市場的寬容度以及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不度,光熱產品還沒有出現它的諸多弊端。所以,光熱行業要想成為國家真正的民族產業,目前更應當潔身自浩,增加行業嚴格的入門標準與研發力度,唯有如此,才能成為百年綠色產業,而不至中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