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的冬天是否到來
光伏是廣受國家和社會關注的行業,國家和各地政府層面給予很多政策支持。據報道,2010年中國太陽能光伏電池達到10吉瓦,中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全世界第一。但一場持久的經濟危機暴露出行業的脆弱性,半數以上中小電池組件企業已經停產,30%的企業大幅減產,10%-20%的企業小幅減產或努力維持,并已開始不同程度裁員,部分上市企業二三季度業務普遍出現虧損。
無錫尚德“破產”陰影,江西賽維大幅裁員,中盛光電關閉硅片廠、多晶硅企業大批停產、國內主要光伏組件品牌報價下探至每瓦5元的低點……光伏產業“寒冬”漫漫。
光伏“雙反”之后,整個光伏行業哀聲遍野,仿佛末日到來。面對美國開出的反傾銷制裁,其實這些這僅僅只是中美貿易大戰的一個片段,光伏產業自誕生之日起就面臨畸形發展的狀況,中國光伏產業的癥結在于,它除了是高科技產業外,同時也是外向型行業——產品對外依賴度高達90%以上,所使用的設備對外依賴度在50%以上,核心技術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三頭在外,與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一樣,容易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拋開“雙反”這一方面的因素來說,光伏產業本身也有不少問題,這種完全依靠國外的道路,根本沒有退路。
2007年以來,我國光伏產業集中爆發了一系列相互關聯、引起高度關注甚至激烈爭議的問題,主要包括:不協調的產業鏈結構、絕大部分產品出口國外的市場格局、生產過程導致的國內高能耗和四氯化硅環境污染、全球技術和市場競爭加劇下的產業風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光伏發電的商業化前景和時間表等。這些都是當前廣受熱議的焦點問題,也是推動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和太陽能利用的重大問題。面臨美國大規模的制裁活動,光伏出口的冬天似乎已經來臨。
太陽能光熱是否可以成功上位
面對光伏企業的海外受困,太陽能光熱行業作為在國內國外同時發展的行業則顯得更加游刃有余。
太陽能光熱產業在中國的高普及率和高替代潛力,使新能源戰略更具現實意義。其實早在2009年人們關注的視角就發生了變化。太陽能光伏產業不再一股獨大。當它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被迫蟄伏時,太陽能光熱產業開始散發其獨有的“中國式”魅力。
雖然都是利用太陽能,但太陽能光伏和光熱是不同產業。作為太陽能光熱產業,與受到了從政策到資本的極度關注的光伏產業不同,光熱產業是在一無先例、二無引進、三無成熟市場的“三無”情況下,靠“科普推廣”發展起來的。在技術方面,中國光熱產業則與光伏相反,不僅“三頭在內”,而且無論從產業規模、數量、市場成熟度還是從核心技術上來說,都領先于世界水平。中國太陽能光熱產業的自有技術比例已達到95%以上,其產業鏈也十分完整,從毛坯管、真空管生產,到太陽能熱水器整機制造,再到配件供應,所有環節一應俱全。
隨著光伏出口受阻,光熱是否會受到影響呢。其實這個答案并不能淺顯的解答出來,因為如果美國等國家也對光熱產業進行制裁后,光熱產業其實還可以走國內市場這條路線,而作為僅以海外為依托的光伏產業恐怕在國內這個市場就走不通了。由此可見,光熱產業在這一點上有著明顯的優勢,是在用兩條腿在走路。就拿太陽能行業國際化企業的典型無錫環特公司來說,環特公司僅經過八年,產品便已經出口到全球52個國家和地區,并建立了遍布五大洲的銷售網絡和全球八大研發中心。更是在2010年12月環特簽約成為美國德克薩斯州太陽城的中方合作伙伴,負責項目的全權運作。環特公司便是在用兩條腿走路,即便是在國外市場,也就是退一步講,如果有一天,光熱也遭遇如此危機,光熱也會有巨大的國內市場這條退路。
更值得一提的是,環特與美國德克薩斯州政府合作建立太陽能工業園,投資建廠生產實體輸出產品,不僅發展了環特的經濟,同樣解決了美國部分人的就業問題,這樣如果美國實行“雙反”,反的其實就是自己,這樣的戰略,即走出了國門,又保護了自己。同時通過這種方式,幫助中國一些企業落戶工業園,實際上這種方式也是一種探索國內企業走出國門的保護機制。
隨著光伏海外遭困,光熱是否重滔覆轍這一問題,我們的答案是不能確定的,萬事都有雙刃劍,走出國門的同時就意味著金錢與風險并存。如今光伏產業受限,光熱產業無疑也面臨著同樣的危機,但是面對國內有如環特等光熱企業的日益強大,我們同樣有理由相信,中國太陽能光熱的發展一定會創造新的輝煌。
作者: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