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省農業農村生態與能源工作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廳黨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高質量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為引領,以建設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為主線,以"三聯三送三落實"為抓手,突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業面源污染末端治理、農村清潔能源推廣、農田生態環境整治等四大重點,明確目標、落實責任,真抓實干、補齊短板,著力推進秸稈利用全量化、農村能源清潔化、農田溝渠生態化、產地監測常態化、體系建設系統化,努力促進農業農村生態與能源建設融入我省綠色農業發展、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中。
主要工作目標是: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創建縣域秸稈全量化利用試點縣5個。編制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清潔能源技術導則,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穩定在85%以上。新建農田氮磷生態攔截溝渠系統100條,指導建設流域性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試點1個。初步建成農產品產地環境省級骨干監測網絡,投入監測站點40個以上,全面完成第二次農業污染源普查。
一、以"全量利用"為主攻方向,全面提高秸稈綜合利用能力與水平。深入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加強秸稈資源化利用目標考核導向,努力推進縣域農作物秸稈"全量、全域、全程、科學綜合利用"建設,打造縣域秸稈全量化利用的"浙江樣板"。一是指導10個秸稈利用重點縣開展縣域農作物秸稈全量化利用中長期規劃編制工作,明確當地秸稈利用的工作思路、目標和計劃。二是抓好平湖、安吉、衢江、桐鄉、長興等5縣的縣域秸稈全量化利用部級試點建設,全面梳理、總結、完善縣域秸稈全量化利用工作經驗,組裝配套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重點領域、重要環節、主推技術和模式等相關工作措施。三是建立秸稈資源臺賬制度,加強萬戶調查樣本農戶(主體)管理,按照農事季節統籌秸稈資源綜合調度,強化資源臺賬數據的調查、匯總、審核和成果應用等環節,完善秸稈報表統計。
二、以"三個強化"為主要舉措,大力推進農村清潔能源開發與利用。深入貫徹中央1號文件"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基本完成大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設施建設"等要求,突出分類指導,強化效率提升,發揮存量農村規模化沼氣作用,探索功能拓展。一是強化農村沼氣安全運維。推進農村沼氣工程"一程一策"安全生產制度建設,開展安全生產培訓和技術指導,組織技術服務到主體,抓好農村廢棄沼氣安全處置,構建數字化安全生產技術管理系統,確保農村沼氣安全生產零事故。二是強化"三沼"綜合利用。開展沼液科學施用、沼液濃縮等新技術的試驗與示范,推進沼液科學施用體系示范與建設,解決種養結合最后一公里難題,新建"三沼"綜合利用示范點20處,促進"三沼"綜合利用高效化。三是強化農村清潔能源技術推廣。編制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清潔能源技術導則,開展清潔能源新技術、沼氣處理功能拓展、農村有機垃圾沼氣化處理等試點,引導農村生活用能由節省型向清潔化發展,推進農村清潔能源技術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應用。
三、以"田園生態化"為建設制高點,進一步推進農田氮磷生態攔截溝渠系統建設。依據中央1號文件"加強農村水環境治理"和"實施農村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要求,在全國率先開展農田溝渠水環境綜合治理探索,試驗示范農業面源污染末端治理,恢復和完善田間生態系統,構建優美的田園生態環境。按照"新建一批,示范一批,優化集成一項"的要求,加強建設指導和管理。一是在農業綠色先行區、環境敏感等地區,建設兼具農田氮磷有效攔截、生態環境改善和景觀效果好的高標準田園景觀型生態溝渠系統100個。二是提升已建304條生態溝渠系統的示范效應,指導各地因缺補缺完善系統功能,規范建設主體的管護責任,加強后續運行維護,實施溝渠系統截污效果長期定位監測,充分發揮項目建設成效。三是指導長興縣太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試點建設,進一步融合農田基礎建設、農田生產能力和農藝措施,組裝、集成氮磷污染攔截、農田生態改良、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化肥農藥減量、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評價、數字化監控平臺等要素,全面打造農業綠色發展綜合示范區,實現農業生產污染減量化、田園生態化、景觀美麗化。
四、以"服務綠色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大力推進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體系的要求,今年將按照"構建一張網絡,開展兩項監測,形成一個報告"推進監測工作。"構建一張網絡":圍繞我省主要農區類型和種植模式,繼續布點建設監測站點,初步建立起覆蓋全省的農產品產地環境省級骨干監測網絡,投入監測站點40個以上;"開展兩項監測":開展農田氮磷流失地表徑流和地下淋溶兩項監測,規范監測點監測運行,加強監測人員培訓,應用監測新技術,提高檢測數據(結果)的準確性、延續性和及時性;"形成一個報告":加強數據應用分析,建立監測數據庫,力爭形成監測報告,反映農業面源污染真實狀況。
五、以"公信實用"為基本落腳點,全面完成第二次農業污染源普查。按照規定的時間節點與任務要求,加強與農業農村部普查辦、省普查辦等有關部門、單位銜接,全面完成農業污染源普查各項任務,加強數據質量控制,嚴把數據的邏輯性、準確性、完整性和規范性,開展專題分析,編制普查報告,推進成果開發應用,確保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數據真實、結論公認,成果得到廣泛應用。
六、以"履職擔當"為核心,持續提高行業服務與管理能力。一是強化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能力建設。組織開展區域農作物秸稈全量處理、沼液科學施用和農村能源清潔化利用等技術(模式)的集成創新、標準規范建設,明確技術創新重點。加強協同協作,推進農科教、產學研結合,發揮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項目示范引領作用,加大示范推廣力度,推進技術專家與項目實施基地的服務制度。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設。完善省級生態能源信息化管理平臺功能,開展沼氣運行、沼液利用、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等情況實時信息傳輸與監控,有效提高行業技術指導、應急響應和科技服務等能力。三是加強溝通協同。農業農村生態能源工作內容多、任務重、要求高,又面臨深化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新冠肺炎防控等新形勢,省市縣各級要加強聯系、交流與協同,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工作會商、溝通協調,確保目標同向、工作同頻、步調一致,確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