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本次論壇由哈爾濱市政府、中國建筑科研院、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哈爾濱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哈爾濱圣明節能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承辦。
作為寒地城市,哈爾濱的建筑資源成本高,資源消耗多,碳排放自然居高不下。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清勤:黑龍江綠色建筑市場潛力巨大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綠色建筑的發展,從國家、中央到地方,圍繞綠色建筑的發展相繼出臺了多項實施意見和建筑標準。截至2014年12月,國內綠色建筑2123個,建筑面積2.38億平米,但是黑龍江的排名卻不盡如人意,甚至在東三省的綠色建筑發展中都相對緩慢。
據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清勤介紹,科技部和建設部聯合設立一個名為“‘十二五’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的關鍵技術研究和示范”的項目,哈爾濱河柏小區作為34個示范工程之一,已率先完成了墻體、屋面、樓頂的節能改造,同時對供熱系統,采用太陽能和天然氣供暖的新型供熱方式,將在建筑節能的基礎上,大大降低碳排放,減少大氣污染。
王清勤表示,他非常看好黑龍江寒地綠色建筑的發展。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的總經理王靖:綠色建筑是實現低碳城市的關鍵要素
王靖指出,城市進行綠色化改造,就是建設低碳城市,而低碳排放的主要表現為建筑、交通和工業三大方面,其中,建筑的碳排放占比最大,約為社會總能耗的40%。
以往的城市建設,始終以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三高一低”的模式發展,但這樣的發展已經不適應當今社會。作為實現低碳城市的三種途徑,綠色交通和低碳工業幾乎使用清潔能源便可實現,而要實現綠色建筑卻要復雜得多。綠色建筑耗能最多,占比最大,我國單位建筑的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到3倍。而且新建筑中,80%是高能耗建筑,老舊建筑的耗能更是不敢估算,尤其是北方地區的住宅,個別區域的能耗甚至達到95%以上。要實現綠色建筑,還必須要體現出節能,環保,實用的三大要素。
尤其在東北地區實現綠色建筑,不僅降低了百姓生活中的供暖成本,還能通過合成減碳的項目,在獲得國家發改委的報批后,實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下的配額交易機制,在實現低碳環保的目的后,還可以在碳市場獲得一些補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百姓的生活成本。
哈爾濱工業大學市政環境工程學院建筑熱能工程系副主任姜益強:減少供暖燃煤排放降低霧霾污染
姜益強在會上指出,哈市入冬后頻繁出現霧霾天氣,從環保部門公布的數據上看,供暖、燃煤的貢獻率已達到33%,打造低碳建筑、減少燃煤排放已刻不容緩。
姜益強建議,對哈市既有建筑進行節能65%的改造,從源頭上減少能源的消耗,拆除分散的小鍋爐,實現小網并大網。對于并網存在困難的,可以采用燃氣鍋爐進行替代,采用單棟的供暖方式,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引進熱泵或者是太陽能供暖技術。其中,單棟供暖方式可以參考俄羅斯的供熱模式。姜益強強調,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是社區改造的核心,也是真正實現節能減排與適宜人居的完美結合。
新加坡綠建科技集團總裁武雪瑩:哈市將成為全國綠色化改造領頭羊
承擔著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國家級示范項目“河柏小區”的城建單位,新加坡綠建科技集團總裁武雪瑩對哈爾濱的綠色化建筑改造充滿了期待,她認為,隨著既有建筑綠色化綜合的大面積推廣,哈爾濱必將成為全國極具典型意義的全國文明城市。
武雪瑩表示,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與以往的既有建筑改造也有很大的不同,它將利用太陽能和天然氣代替原有的煤炭取暖。當太陽能不足時,采用天然氣鍋爐供暖,并對小區建筑圍護結構、屋面頂層加固、保溫及防水、庭院及配套設施、小區智能化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的升級改造,達到節能減排和改善建筑質量的效果,并對緩解霧霾等起到促進作用。
黑龍江省科技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省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博導陳永昌: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打造龍江朝陽產業
作為高寒地區特殊省份,建筑體必須首先考慮節能保溫問題。陳永昌認為,誰搶占這個市場的新潮頭,誰就有新的市場效益。增強建筑的保溫系數,也就減少了熱能的散發,從根本上減少取暖鍋爐的煙塵排放,著是根治陰霾的最大貢獻。
陳永昌指出,哈市老城區改造,要升級為加強頂樓防水、增強窗體密閉性,升級供熱模式等方面。要以哈市已有的綠色化改造項目為導向,加快老城區的改造。
哈爾濱商業大學商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博導,龍江學者姚鳳閣: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適宜推行公私合營模式
“綠色建筑改造的主力不能夠全部由私企全部承擔。”姚鳳閣認為,既有建筑的綠色化改造工程,應該是由社會與政府建立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利益共同體的關系,這種公私合營的模式可以成為未來建筑綠色化改造發展的一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