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市長王安順日前表示,北京已與中央簽訂責任書,承諾到2017年大氣污染得到改善,其中治理PM2.5投入將高達7600億元。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這個投資規模在全球范圍內都罕見,高污染公司將會增加成本,治污企業將得到機會。政府大概要拿出2000億~3000億元資金,剩下的是企業配套,但由于投資還沒有細化,因此不清楚具體投向,不過根據霧霾來源分析,投資可能用于公共交通、揚塵、工業廢氣、燃煤。
與此同時,江蘇省2014年一號文件首度聚焦大氣污染防治,2014年規劃50億元用于治霾。
我國霧霾天氣問題日益嚴峻,為應對這一問題,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地方政府步北京江蘇后塵。各地政府出資治霾,無疑將帶動相關產業經濟發展。從大的政策層面看,國家已有相關文件,鼓勵和支持大氣污染防治的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適用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鼓勵和支持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從光熱角度來看,利用光熱技術部分替代燃煤鍋爐,可有效幫助解決霧霾問題。本網此前在《霧霾中國尋“醫”光熱成解決之道》一文中已提出了光熱利用對解決霧霾危機的意義。
但現實情況是,要推廣利用光熱技術解決霧霾問題尚不具備最根本的社會基礎。當前,社會大眾對光熱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太低,即便有些了解也仍停留在對太陽能熱水器的低級認識層面。如果在大街上隨機采訪100個人,可能沒有一個人了解聚光太陽能為何物。而霧霾治理屬于社會民生層面,只有社會普通民眾對光熱中溫熱利用有一定認知,才能夠形成一定輿論影響力,從而推動政府對光熱產業的支持。
霧霾治理將帶來治霾經濟,光熱產業能否從中分一杯羹,還需行業人士不斷宣傳呼吁,通過各種渠道向社會普及光熱利用知識。在形成一定的社會基礎后,推廣利用光熱技術就更易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