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快速成長,一朝面臨瓶頸
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發展已有近30年了,尤其是近十年來取得了快速的發展,行業每年增長率都在30℅以上,領先于其它行業,產值發展到六七百億元。據不完全統計現有太陽能熱水器生產企業達1000家左右,太陽能經銷商達十幾萬家。
資料顯示,2009年太陽能產品下鄉以來,逐漸被農村老百姓認可,從城市到城鄉接合部再到農村,市場已經做到幾百億元的容量。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產值增至578.5億元,2010年達到735億元,2011年躍升至935億元。
歷經十幾年的快速發展后,太陽能已步入了增速放緩階段,與往年太陽能行業30%的增速相比,2011年增速僅有17.6%。
目前,盡管太陽能強勢企業繼續堅挺,僅2012年進入各種股市的太陽能光熱企業就有四家,尤其是日出東方在滬市A板的上市,為整個行業的從業者打了一針強心針。但小企業卻掀起了倒閉停產潮,經銷商面對“僧多粥少”開始動搖,有的更換品牌,有的干脆退出市場。行業發展遭遇前所未有的瓶頸。
行業洗牌加速,昔日老大出局
“雜牌多,市場亂”是目前太陽能市場的寫照。我國太陽能熱水器年產量約5000萬臺,其中80%以上是各種小牌子。因為設定的技術門檻太低,那些沒有資質、不符合技術標準的企業都能進來,這種無序競爭導致了今天的惡性循環。伴隨行業洗牌的加速,一些跟不上市場發展的企業,已開始逐漸被清洗出局,專家表示,未來3—5年這個數字將會超過5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曾經的行業領袖皇明在今年高調的宣布將“逃離”熱水器,轉型“氣候改善商城”。根據了解,近三年來,借著“太陽城大會”,皇明將觸角伸至會展、酒店、旅游,可實際性收益并不大,其中一個微排酒店項目在去年前三季度就虧損了4420萬元。除了自身經營不善之外,行業的競爭亦使得皇明面臨巨大壓力。
記者從皇明股份的控股股東皇明控股的財務數據中發現,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9月末,皇明控股合并報表的凈利潤分別為1.97億元、1.09億元、0.75億元和0.28億元。從這組財務數據中可以看出,皇明控股近幾年的盈利能力明顯下滑。皇明曾在其債券募集書中坦陳,“隨著競爭的加劇,公司面臨的市場份額下降的壓力不斷增大。”
昔日的領袖用這種“高調”的方式謝幕太陽能熱水器行業。隨著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這種洗牌還將加速。“這對行業未必是一件壞事。”用行業專家的話講“讓不再適應市場的企業出局,讓好的企業逐步市場并購做大做強,有利于行業的整體健康發展。”
環保大勢所趨,產業前景光明
對于太陽能產業的前景,眾多專家和企業給予了厚望,在剛剛結束的經濟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張曙光做了《太陽能產業前景非常光明》的專題發言,認為其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問題。
相關專家指出,未來技術化和創新化是行業發展的方向。只有具備了這兩方面優勢的企業才會做大做強。目前,主流廠商紛紛推出了創新產品與戰略,如日出東方的微能技術戰略升級,清華陽光的“無水管”產品,力諾瑞特的從低溫應用朝中高溫應用升級等。這些技術的應用無疑對于提高行業門檻,促進行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對此,作為業內首家上市公司,日出東方有著自己更為深刻的體會,據了解,其早在幾年前其就將技術研發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經過多年的發展,公司光熱轉換效率及保溫系數均遠高于國家的行業標準,在集成應用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工藝設備自行設計,具有完整產業鏈。憑借先進的技術創新和制作工藝,產品更是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針對行業發展,其相關人員表示,在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大背景下,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2012年產值過千億已沒有懸念。而洗牌之后的太陽能產業,將會更加成熟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