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路線,熱源還是電源
當前的新能源產業在能源轉換技術方面主要有兩條可供選擇的路線,一條是以太陽能光熱、生物質應用為代表的,優先轉熱的“熱源”路線;另一條是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優先轉電的“電源”路線。西方發達國家選擇“電源”路線,是建立在將污染大的產業(光伏電池矩陣)置于發展中國家的前提下的,成本太高,從全產業鏈角度來看,能耗高,污染大,得不償失。無論是“電源”,還是“熱源”,都有許多難以解決的“瓶頸”。走“電源”這條路線,短期利益較大。然而對于起步階段的中國來說,跟隨西方國家“電源”路線并不適合國情,必須改變這一路線,盡快轉到適合中國國情、可持續發展的路線上來。
二、經營路線,為民還是為利
目前新能源企業的盈利來源主要有三類,股市帶來的資產溢價,工程盈利,政府補貼。少數企業獲得暴利的示范作用,引起了許多企業對新能源產業的關注,形成了中國企業投資新能源項目的熱潮。2011年中國企業對新能源項目的投資額達到了世界第一,但是,許多企業并沒有實現預期的投資回報。
企業發展的重要前提是要有穩定的市場,而目前以概念宣傳與政府投資為主導的新能源產業特點就是變化大,盈利誘惑多,適合于少數投機企業,不利于新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模式,這種模式要符合3個條件:第一,要老百姓得到好處,能夠成為惠民工程;第二,能夠包容性發展,也就是與傳統產業是接軌的;第三,與市場接軌,也就是可以市場化方式生存。
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熱能源轉換成電能的終端產品,如風電、光電,其成本遠遠高于市場價格。而直接“熱源”的終端產品,如太陽能熱水、蒸汽的成本,大大低于市場價格。
對于從業于新能源產業的企業來講,怎樣才能可持續發展呢?起點是轉變觀念,從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從追逐財富轉向為民著想,為民服務。歸根結底,就是要將為“利”的理念轉變到為“民”的理念上來。民眾實際關心的是電價,至于環保、綠色等宣傳概念,是要由國家來落實的。未來是否可行,是否值得推廣,是要有事實依據的。
只有堅持為民著想,為民服務,中國的新能源產業才能可持續發展。
三、政策路線,投資還是消費
新能源產業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從國家到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應的財政支持政策。如國家的金太陽示范工程財政補貼,地方政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專項計劃,新能源產業促進政策等。這些政府的主導方向都是促進投資,存在一定問題。
為解決這類問題,需要解放思想,創新發展模式。2002年國家以全補貼的方式實施過“送電到鄉”工程,在西部地區建設過一批光伏電站。由于缺乏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在光伏電站的保修期后,缺乏維護,有些光伏電站無用了,甚至被當作廢品賣掉了。發展中國新能源產業,不能僅用促進投資一種政策,應當解放思想要,考慮政策的多樣性,互補性。
實際上,現在新能源產業還處于財政輸血的培育期,怎樣從輸血機制轉變為造血機制一直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家電下鄉消費補貼的政策值得借鑒,將政策的作用點從投資轉向消費,可增加政策的多樣性、互補性??筛鶕枨蠓降闹Ц赌芰?,制定消費補貼政策。
在項目導向方面,要突破單一性,支持多樣性,特別應支持統籌兼顧的綜合利用項目。例如,光伏發電與現代農業一體化這種中國特色新能源項目,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創新型發展模式。在財政政策上支持這類項目,不但能夠解決目前光伏發電缺乏可持續發展模式問題,還能夠為解決三農問題、就業問題、擴大內需問題等政府關心的問題提供一種整體解決方案,一舉多得。
四、行政路線,保守還是超越
新能源產業的主要引導者與管理者是政府,在各級政府的規劃中,都列入了與新能源、節能產業相關的內容。而在實際操作中,行政管理人員以保守的方式管理新能源,關心的只是借新能源之名能引進多少投資,完成考核或者獎勵指標,較少關心或者思考新能源產業的實際作用。有些人只是用新能源概念編造故事,圈占土地資源。
行政管理者對新能源的認識至關重要,沒有深刻的認識,難有自覺的行動。新能源的科學內涵是什么?新能源對調整經濟結構的作用是什么?新能源產業管理的抓手是什么?這些基礎的知識,行政管理人員必須掌握。當前一些對新能源的認識只停留在是太陽能、風能,不是化石能源,這樣的表面、感性的層面。而對新能源的內涵、經濟功能、作用點等缺乏了解,更需要掌握新能源產業的建設規律,以及科學方法。
許多地方政府都設立了新能源管理辦公室、新能源促進委員會等管理部門,但是,在管理機制上,還是平移原有的行政管理體制,缺乏針對新能源產業特征而設計的考核指標,以及鼓勵與制約機制。要鼓勵自主創新,制約借新能源概念之名,謀私利的行為。
對于新能源產業管理這種新的行政管理職責,當務之急應突破原來的保守管理體制,改革出一種適合當地實情的超越之路。具體的抓手有兩個,一是加強管理人員的崗位培訓,持證上崗;二是建立新能源應用示范點,重點要鼓勵熱源、綜合利用示范點的建設。通過人員認識與實踐水平的提高,提高行政管理能力;通過示范點建設,取得有效的技術、經濟數據,增加吸引投資的實力。
總之,要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必須突破現行保守的行政管理體制,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超越之路。
作者:吳曜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