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實卻是節能惠民工程自細則出臺,到入圍名單最終敲定,僅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可謂是史上最雷厲風行的補貼政策。遞交上報材料的200多家企業,最終只有20多家企業走到了最后,這讓很多企圖分一杯羹的企業大失所望,甚至產生一系列不必要的聯想,以為背后隱藏著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當然,入圍節能惠民補貼肯定對企業發展有利,但它絕不是太陽能企業的救命稻草。
節能惠民工程與太陽能下鄉兩個政策之間有著本質的差別,如果把節能惠民政策看成新一輪的太陽能下鄉,那么你就大錯特錯。
單單從字面上來說,太陽能下鄉的主體是企業,政策鼓勵企業把產品賣到農村去;而節能惠民工程實施的主體則是惠民,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產品。雖然同樣需要企業和消費者的參與,同樣都起到惠民惠企的作用,但由于重心的不同,使得太陽能下鄉能夠陽光普照眾多太陽能企業,使多數太陽能企業有實力、有動力去開發農村市場,擴大國內市場的份額,實際上這是一種無差別或微差別的惠企政策。而節能惠民工程則是以惠民為主,讓消費者獲得實惠,選擇20家有實力的企業只是選擇了一個優秀的載體,目的是將政策行使下去,通過企業把補貼發到消費者手中,因此,與其說是惠民惠企,不如說是惠民苛企,這次政策對入圍的企業采取了更苛刻的要求條件,并且在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有著更嚴格的要求。
與太陽能下鄉相比,另一個讓中小企業望而卻步,不能拿節能惠民政策救命的因素是補貼過程的高要求。實際上在前一輪的節能惠民政策和太陽能下鄉相比,這次節能惠民工程加大了對門檻的要求。由于之前的補貼實施過程中,出現過部分企業騙取補貼的現象,此次補貼明顯增加了對推廣企業的監管。太陽能下鄉補貼實際上是先行由農民墊付補貼,然后再去通過流程領取太陽能下鄉補貼金額。而節能惠民工程則需要企業先行墊付補貼金額,一年后再由財政部一次性補貼給企業,并結合能效標識制度的實施,增加了產品能源效率達到國家標準GB26969-2011《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中能效等級2級及以上水平的限制。不論產品是否達到能效等級標準,單單企業需要先行墊付這一項就是一個大門檻,節能惠民工程最低要求企業年推廣高效太陽能熱水器5萬臺,而最低補貼額為100元每臺,最高500元每臺,如果算平均每臺補貼200元,那么一年內企業將在補貼上少收入近千萬元,這是大多數企業難以承受的。
當然,有一些由于注冊資金高,但當前企業規模仍偏小的企業也入圍節能惠民補貼,這對這些企業來說,還不知道是禍是福。
作者:張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