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皇明太陽能公司董事長黃鳴(微博)認為,如今,太陽能行業從未面臨如此復雜的國際局勢。
政府報告引發的震蕩
經濟觀察報:今年“兩會”,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草案中表示,“制止太陽能、風能等產業的盲目擴張”,盡管在你的建議下,后來做了刪改,但這是否也反映了太陽能行業目前混亂的狀況?
黃鳴:太陽能的盲目擴張主要指的光伏產業。其他產業中,光熱、太陽能熱發電,還有太陽能的采暖、制冷、海水淡化等方面,發展還都不充分。
最早的時候,作為太陽能光伏產品的原料多晶硅在半導體、IT業大量使用,價格在20美元/公斤到30美元/公斤。七八年前,太陽能光伏產業爆發式增長,多晶硅供不應求,價格一路飆升至400美元/公斤。
暴利之下必有勇夫。隨后光伏項目開始瘋狂上馬,導致了局部供過于求。目前全球光伏每年總需求在20GW,可總產能卻高達50GW,絕大多數產能都集中在國內。2008年以后,經濟危機席卷全球,多晶硅價格也開始暴跌,一直到今天已跌至二三十美元/公斤。國外技術先進尚有微利的空間,絕大多數國內廠商在2011年陷入虧損。
實際上,去年全球新裝機容量約為20GW,總裝機容量不過100GW,占全球總能耗不過1%。中國光伏產業規模是世界最大,這一數字也不過3%。所謂過剩也只不過是局部過剩,目前中國多晶硅30%以上的產品來自進口。
經濟觀察報:太陽能光伏產業是一個對政策十分依賴的產業,你怎么看光伏產業未來的前景?
黃鳴:光伏產業是一個兩頭在外的產業,以前絕大多數原料、多晶硅依賴進口,絕大多數的產品必須要銷往國外。德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產業進口國,我一直非常感謝德國人,這么多年允許中國人去掙德國大量的補貼。
我記得當年默克爾和施羅德競選德國總理時,整個中國的光伏企業都在祈禱施羅德能夠繼續連任,默克爾不要上臺。因為默克爾的競選綱領就是不支持光伏補貼,她認為勞民傷財,實際補貼的是中國廠商。
不幸默克爾當選了,但幸運的是默克爾以微弱優勢取勝,她只得與綠黨聯合組閣,綠黨補貼光伏的政策得以延續。
我覺得,盡管中國的光伏產能全球最大,但是當一個產業把自己的興衰成敗,寄托在一個黨、一個候選人的當選與否,這個產業似乎不靠譜了。
經濟觀察報:不可否認,眼下太陽能的推廣確實進入了瓶頸期。光伏出口受挫,光熱產品禁裝。一個產業如果產品難以推廣,必定難以良性發展。如何改變太陽能推廣的窘境?
黃鳴:大家說太陽能只有降低了成本、降低了利潤才能普及,錯了。iPhone、iPad是因為降低了手機成本,還是提高了手機成本,進而提高了手機的功能和檔次才普及的?如果我們把iPhone都做成山寨機,以便宜著稱,大家能歡迎嗎?
我不是說要用高碳的辦法來推低碳的產品,我們應該用現代的、時尚的、改變生活品位的方式來設計光伏和光熱產品、來推廣太陽能產品。太陽能不應該說是一個純粹的能源產品,而是一個時尚的、一個改變生活品位、提升生活品質的產品,其次才是可以省錢節能。這是完全不同的一種觀念。
政府的角色
經濟觀察報:太陽能行業存在光伏與光熱兩大產業,二者孰優孰劣一直爭執不休。如何來改變太陽能低層次發展的現狀,提升整個產業的層次?
黃鳴:眼下,一個大背景是美國已經啟動對中國光伏產業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據我所知,歐盟也在蠢蠢欲動,準備運用這一招將中國產品擋在門外。一旦西方國家對中國啟動非市場經濟國家關稅壁壘,對各行各業可以說是全面的、災難性的。這一天早晚要來。
而光熱企業在家電下鄉、城市“禁裝”的大背景下,以運動式的方式涌入農村市場,貪圖政府的補貼,丟棄了城市市場。任何行業,農村都是以城市市場為標桿,任何一種產業丟失了城市市場,最終也將被農村所拋棄。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是摸著石頭過河,發展就是硬道理,產業都是一哄而上。那么改革開放后三十年,我們還這樣嗎?還不去冷靜一下,還在依靠吃補貼,補貼吃不上了怎么辦?
現在有一句話,中國人買什么什么貴,中國人賣什么什么便宜,中國人做什么什么濫。隨著所有的資源價格提升,排放的成本也逐步加入到制造成本里面,我們越來越沒有先發優勢、資源優勢、勞動優勢。我覺得確實應該注重科學發展觀了,企業真的要仔細考慮。
經濟觀察報:你認為,政府應該在太陽能產業變革中扮演什么角色?
黃鳴:其實我還是這么說,也許整個行業會反對我,說人家都在爭國家的補助,爭國家的改革,你怎么老說不要依賴。
實際上,這次光伏的大敗局,就是我們沒有遵循鐵的規律,就是依賴政府造成的惡果、埋下的禍根。不是依賴中國政府,就是依賴德國政府、意大利政府、西班牙政府、美國政府的補貼所造成的。凡事都有兩面性,一邊是禍一邊是福。
現在提到的改革當然也包括能源政策、可再生能源的改革,希望政府對太陽能行業正確引導、改革。我認為,這個正確的改革應該多放在研發,提高國家在這個行業里的科技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國家可以不向太陽能企業投入,但應該向課題組、企業研究機構、商業模式研究機構或者產業形態研究機構投入。
所以,這次全國人大會上,我建議,要科學發展新能源,繼續大力支持和推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應防止這些產業某些環節的盲目擴張。為此,應建立促進新能源利用的機制,加強統籌規劃項目配套、政策引導,擴大國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