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行業已經經歷了十幾個的風雨發展,從最早的人手工,到現在的機器流水,無不驗證了這個行業的生機與活力。也正是這十幾年的發展,我們看到了一大批有較高知名度的太陽能企業呈現在我的面前。然而令我們感到遺憾的是,現在只有有限的幾個企業做到了品牌的高度,而大部分太陽能還深陷于為銷量而銷售的傳統思維中。在這種思維的促使下,大批的企事業通過各種手段進行行業內競爭,價格戰似乎成了他們最有力的方式,然而一時的銷量上升不一定能帶來利潤的增加,“價廉但物不美”的產品很可能折斷一個有潛力成為品牌企業的翅膀。
當我們看到很多的廣告,很多的企業大談品牌推廣,品牌策劃,品牌策略的時候,我們很少真正的去想什么才是品牌。品牌是一種對市場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精確滿足消費者需求并正確引導,使你的企業文化和產品品質融入消費者心中的一種過程。這個過程一旦成功,你的企業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存價值于無形當中。
然而現在很多的企業還只是停留以簡單的銷售階段,而不是戰略意義上的營銷層面,這些的企業往往采用一種分散式的營銷方式,大量的銷售人員在各地市場上獨立作戰,銷量任務完成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整個市場行情的好壞,這樣的企業或許能夠對宏觀市場有一個全面的涉及,但是他們卻缺乏對整個市場強有力的控制能力。這恰恰說明了他們對品牌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與把握。
當人們看到索尼的時候,人們會想的科技濃縮,精細制造;看到寶馬的時候想到是一種駕馭的樂趣;看到奔馳的時候想到身份與地位的尊貴;看到LV的時候,想到是精細品味與潮流等等。然而我們國內現在的企業有多少能讓人一看到你的名字就想到你的內涵的?國內的手機行業興起于一時,彩電行業折兵于半道,我們最后能給予的卻只是一聲聲的惋惜。
太陽能行業的發展也有十幾年的歷程,但是至今能給我們有品牌感覺的好像也只有皇明一家,皇明這個牌子給人的感覺就是科學的尖端的品質的。而其它的一些太陽能品牌,雖然銷量過百萬臺,創收達幾個億,但它給消費者腦海里留下了什么?是一個簡單的太陽能熱水器產品,還是公司的銷量數據?抑或是公司的企業形像與LOGO?名牌是可以短時間內通過廣告創造的,但是品牌卻要一點一滴的積累,文化的價值是無限,潛力也是巨大的,如果太陽能企業現在還是一味的追求銷售數量與盈利,而把品牌的建設推廣與產品品質的追求置于偏位,這樣的企業很可能給未來的發展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