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a Wang、Cyril Yee
我們需要更快和更多氣候技術的創新。對于此類技術而言,從最初的創意構想到首個產品的問世,再到大范圍的部署推廣要經歷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太陽能光伏、風電或電動汽車的發展都經歷了漫長且崎嶇的道路,需要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時間。然而,氣候技術的商業化為什么需要如此長的時間?氣候技術企業家一路上會面臨哪些障礙?我們又應如何克服這些障礙,快速實現氣候技術解決方案的規?;渴??
苦澀的事實:風險投資對氣候技術沒有偏愛
硅谷在計算機軟件領域的風險投資已在不斷改進和完善。這促進了快速的創新和新創意的規?;l展——如社交媒體、數字支付和遠程辦公等。然而,氣候技術的商業化之路與軟件類技術創新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對于軟件公司而言,初創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死亡谷被稱為著名的J形曲線。簡而言之:當一家年輕的初創公司在獲得市場驗證之前,會有一段艱苦摸索,不知成敗,甚至生死存亡的經歷。不過一旦確定了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并獲得了足夠的市場動力,此后基本上就一帆風順了。
這恰恰就是為什么對于一家專注于早期軟件初創公司的風險投資者來說,需要進行大量的盡職調查工作來了解公司創始人有沒有能力把握并開拓有足夠吸引力的市場,并成功跨越這個僅有的死亡谷。
然而,對氣候技術初創公司,尤其是硬件和硬科學領域的公司而言,要找到這條道路就不那么容易了。氣候技術企業家要面臨的現實挑戰更為嚴峻。對于氣候技術領域來說,對初創團隊在技術、商業和政策把握能力上的要求更高,產品開發需要的時間更長,現有主導利益方的在位者惰性更強,對資本的要求也更高。硬件系統和基礎設施的轉變顯然比軟件部署花費的時間要長得多。
一個氣候技術企業家將面對四大死亡谷的挑戰。要跨越這些死亡谷,需要與合適的工程師、現有行業機構以及對風險和回報有著截然不同偏好的投資者合作。而這對于一個投資于早期初創公司的投資者而言是一個嚴峻的問題。當這些早期的風險投資者無法確認一家初創公司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跨越一個又一個死亡谷時,他們無法預測成功退出并收益的路徑,因此不敢投、不愿投。而當初創公司無法吸引投資時,他們的愿景就將坍塌。

死亡谷之一:技術轉化并成立初創公司
很多變革型的氣候技術并沒有能夠離開大學和國家實驗室,走向市場。
對于想要支持此類早期技術的投資者而言,相比投資成熟技術,盡管投資金額小得多,但是對盡職調查的要求更高,風險更大。因此,多數投資者不愿過早進行投資。資金和成功經驗的缺乏造成了初創團隊管理人才的短缺,從而導致許多新的初創公司都依賴經驗不足的博士或博士后作為管理團隊。
這種“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即缺乏啟動資金和成功案例導致氣候技術研究人員不敢冒著各種風險成為初創公司企業家,正是造成變革性氣候技術發展為初創公司不足的原因。
死亡谷之二:找到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向復雜的市場推出一款最簡可行產品(MVP)
許多處于種子階段的氣候技術初創公司都在為生產第一個最簡可行產品而掙扎,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很難完善其入門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
直面消費者模式的初創公司以及互聯網初創公司的運作模式有比較成熟的可借鑒經驗——比如:精益創業、快速原型設計和敏捷開發——但氣候技術企業家面對的情況并不如此。氣候技術初創公司并不是孤立運作的,它們往往需要融入現有的價值鏈與市場體系。
因此,氣候技術企業家必須熟悉由監管者、現有企業、現有制造工藝和供應鏈組成的復雜網絡。他們必須開發一種產品,滿足并超越現有集成系統的規格、標準和要求。對于一個沒有行業經驗或人脈的應屆畢業生團隊來說,這的確很難做到。
死亡谷之三:演示首個完整規模的商業化產品或設施
必須創新或改造現有生態系統的另一個后果是,要想獲得現有企業的支持可能會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人們常把這個死亡谷稱為“試點之死”,也就是在現有企業長期且規避風險的開發周期內工作所面臨的結構性挑戰。一位初創公司創始人表示,他的導師曾告訴他:“與‘某某石油巨頭’共同開發試點項目會讓你破產。”
無論是電氣化運輸、可再生航空燃料,還是減少浪費的供應鏈優化軟件,氣候技術的創新者都需要讓現有企業放手或與之合作。然而,現有企業對顛覆性技術和系統變化并不友好:他們通常看不到變化的發生,不相信變化是經濟可行的,也不知道如何完成這些變化,而且變化會威脅到他們現有的業務。
結果呢?一些初創公司認為,唯一的出路就是繞過現有公司,自己建立一個完整的、垂直整合的帝國(如特斯拉)。特斯拉不僅設計電動傳動系統和電池系統,還制造汽車的其他部件,并在建造多個數十億美元的電池工廠以及全國性的充電和經銷商系統。其他大多數初創公司都沒有足夠的資金或能力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因此必須與現有企業進行也許看起來很難控制的合作。
之四:證明產品的穩定性、可盈利性和可規?;茝V性死亡谷
氣候技術的規模擴張所需要的資本通常需要比軟件部署的數量級更高。這種投資一般來自債務或項目投資者。這些投資者常常需要已經明朗化的項目現金流。他們希望看到技術風險被完全規避,并完全根據市場和運行條件來評估產品或項目設施。
雖然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目前風電和光伏發電正受益于大量機構投資者的涌入。這些技術表現出了穩定的現金流,這是因為它們不會受到波動性燃料成本的影響,而且與信譽良好的買家簽訂了長期的、價格固定的購電協議。但并不是所有氣候技術都具備這樣的條件。例如,生物基化工廠需要經歷原料和產品價格的波動,而儲能技術開發商則需要適應批發電價的波動。
這些新型的項目需要投資者和承保人對行業有著很深的認識和把握能力。提升這些能力并適應所涉及的市場風險也需要時間。這就是新興氣候技術的最后一個令人生畏的死亡谷。
要跨越這些死亡谷,需要更多的支持
過去幾年來,我們已經看到了一批氣候技術的企業家、投資者與加速器相繼涌現。他們的工作為跨越一個或多個以上死亡谷建立了橋梁。例如:
●New Energy Nexus通過為創業者獲取投資者、公司、實驗室及其他資源,進而加速市場開發和新產品發布來協助跨越第二個死亡谷。
●Generate通過建造、持有、運營和資助可持續性基礎設施來協助跨越第四個死亡谷。
然而,前文指出的問題依然存在。初創公司克服一個死亡谷當然是件令人興奮的事情,但如果不知道該公司未來會如何應對接下來的多個死亡谷,早期投資者又怎能有信心展開行動呢?
如果投資者能更好地了解要如何跨越后續的死亡谷,他們就將更愿意支持早期的氣候技術。如果我們能讓不同階段的利益相關方分享觀點并達成預先合作,那么我們就有更好的機會去建造一座橋梁來跨越所有這四個令人生畏的死亡谷。
醫藥技術生態系統常被視為是一個可行的案例——現有企業和風險投資之間已建立了一條可靠的路徑來與初創公司合作,推動資本密集型的、在高度監管市場中運行且由現有企業控制著接觸消費者所需的銷售和分銷渠道的創新技術的商業化發展。
在Third Derivative,我們正在應用一種新的方式,通過打造一個綜合性的支持系統來幫助變革性氣候技術的發展。我們集中了各個階段的風險投資資金,渴望展示、部署新技術和展開合作的領先企業,以及落基山研究所在監管、技術和市場領域的洞見。隨著時間不斷流逝,我們希望幫助氣候技術初創公司搭建橋梁,快速跨越所有死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