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系統的能源效率改善潛力很大; 但是,這種潛力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實現。許多國家/地區的傳統方法是只關注鍋爐,而不關注包括蒸汽產生(鍋爐),分配,回收系統甚至蒸汽最終用途在內的整個蒸汽系統。盡管使用更高效的鍋爐可以節省能源,但整個蒸汽系統的優化將帶來更大的能源節省。在發達國家,人們更加關注系統優化,而不是單個設備的效率。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這種范式的轉移需要集中在系統效率和系統優化上。

圖:蒸汽系統示意圖(來源:美國能源部/美國氣象局,2012年)
幾年前,我領導了由工發組織資助的一項研究,以開發和應用蒸汽系統能效成本曲線建模框架,以量化節能潛力以及實施一系列鍋爐和蒸汽系統優化措施的相關成本。已開發的蒸汽系統能效成本曲線建模框架用于評估燃煤鍋爐(約占工業鍋爐的83%)和中國工業部門蒸汽系統的能效潛力。分析了蒸汽系統的九種節能技術和措施。
研究發現,中國工業燃煤蒸汽系統的總成本效益(即,節省一單位能源的成本低于購買一單位能源的成本)和技術上可行的燃料節省潛力分別為23%和28%分別占中國工業燃煤鍋爐總燃料使用量的百分比。與成本效益和技術總潛力相關的二氧化碳減排潛力分別等于165.82 MtCO2和201.23 MtCO2。相比之下,2012年中國工業燃煤蒸汽系統的技術節省燃料潛力約占中國制造業使用的煤炭加焦炭總量的9%,并且超過了160多個國家/地區每年的一次能源使用總量2010年的世界。
該報告由工發組織出版,可以從此鏈接下載。
已經確定了提高蒸汽系統能效的成本有效機會,但經常沒有采用,這導致了所謂的“效率差距”。這是由于存在各種障礙,尤其是提高能源效率的非貨幣障礙,例如公司(尤其是中小型企業(SME))缺乏信息和知識,管理層對其他事項(尤其是生產而不是能源效率)的擔憂,缺乏資金,特別是在中小型企業中,這使其難以采用具有成本效益的措施/技術,缺乏高層管理者的承諾和理解,對新技術的不確定性以及對生產中斷的擔憂,政府缺乏激勵措施以及缺乏執法用于政府法規等
其中一些政策可以解決以下問題,例如信息傳播和培訓計劃,以提高能效和改善蒸汽系統,提高最高管理者的意識,提供針對中小企業的經濟激勵措施,提供蒸汽系統評估工具和指南等。上述非貨幣壁壘。
許多蒸汽系統優化措施涉及改進的操作和維護實踐,可以在行業內不斷改進的方法中進行。因此,采用諸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50001-能源管理系統之類的能源管理系統可以更系統地幫助實施此類措施。此外,能源管理系統可以提供一個框架,以幫助確保蒸汽系統優化措施所節省的能源是可持續的,并且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ISO 50001標準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對操作和維護實踐采取嚴格的方法來促進持續不斷的能源性能改善。
編譯 陳講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