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產業鏈布局調整,中國加速補齊短板、供應鏈多元化、產業結構優化
在“逆全球化”與“新冠疫情”背景下,全球供應鏈布局調整呈現三大趨勢:一是戰略性行業產業鏈本土化。“安全”成為首要考量因素,各國加緊產業鏈控制及構建本土產業鏈。二是非戰略性行業全球供應鏈多元化。在考慮韌性的前提下,“成本與效益”仍是供應鏈布局主導因素,中低端制造業加速向東南亞轉移。三是部分產業內部結構出現調整和優化。疫情直接沖擊中國外向經濟產業,同時加速出清部分中小企業和落后產能。
在這樣的趨勢影響下,中國制造業可以考慮重點圍繞提升產業鏈安全、打造供應網絡和優化產業內部結構進行調整。
安全即健全產業鏈、補齊短板,在產業鏈重點領域和重點環節集中資源進行突破。截至2020年5月,中國已經建成16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涉及基礎材料、核心器件、關鍵工藝、重大裝備和軟件五個領域。制造業需要通過企業、行業和政府協同發力、集中攻關,從而更好地發揮相對優勢,提高產業控制力和安全度,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制造企業風險意識增強,對于非核心環節和部件,推動供應鏈多元化和數字化轉型,提高產業鏈安全水平。如今許多供應鏈正從刻板的線性結構轉變成動態互聯的系統,這些系統更容易整合生態系統里的合作伙伴,還能隨時間推移不斷優化。從線性序列的供應鏈到開放互聯的供應系統,這個轉變可以為公司在未來競爭中打下基礎。
制造業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和優化一直在進行,疫情加速了這一進程。受疫情全球蔓延影響,出口企業訂單滑落,企業可利用新技術開發國內市場。同時疫情迫使部分中小企業和落后產能退出市場,為領先企業提供整合市場、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
數字技術與制造業加速融合,改變產業生態與應用場景
中國將“新基建”列入2020年政府中國報告,發力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會催生智能網聯汽車等一批新型智能制造產業,并帶來產業生態與應用場景的根本性轉變。如工業互聯網為制造企業提供轉型新路徑——基于互聯網的分布式研發可以推動研發模式由串行異構向并行協同,利于企業縮短研發周期;制造企業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對產品進行全生命周期實時監測,支持遠程運維、故障診斷等增值業務;工業互聯網生態中包含金融企業,企業可圍繞產品探索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等新服務。
除了催生新產業,數字技術也賦予傳統產業大量發展空間。疫情倒逼和生存壓力讓許多企業意識到數字化轉型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數字技術對企業而言不只是錦上添花,而是關系到行業和企業生存的必然選擇,因此新技術應用范圍加快拓展。如傳統家電制造企業應用5G為其以訂單驅動的柔性生產提供必要的通信網絡支持。5G技術除了在家電、汽車、通信與電子制造、機械、電力、軌道交通、航空、化工、鋼鐵、船舶等制造業行業外,港口、能源等領域也成為“5G+工業互聯網”的應用重點。在視頻監控、物流配送等場景應用基礎上,部分企業推動5G應用持續走深向實,已開始介入到裝配、檢測等生產內部關鍵環節。
可持續發展推動綠色制造
全球推動綠色經濟的趨勢下,中國的綠色制造以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為目標。中國綠色制造體系正在逐步建立,包括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綠色供應鏈等。同時,工信部正在制定“十四五”工業節能戰略。中國工業節能減排潛力和技術市場結合,有望產生更顯著的效果和廣泛影響。
制造企業也將從綠色制造實踐中獲得可見的財務和環境利益,包括降低能耗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增強品牌知名度并建立公眾信任,應對法規限制和發現機遇以及可持續的業務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