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推動“三北”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外送
加快可再生能源配套跨區電網建設,為“三北”地區可再生能源能源大規模外送創造條件。目前納入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四交四直”特高壓輸電工程全部開工建設,已建成投運寧東~浙江±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錫盟~山東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蒙西~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哈密~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線路長度合計達到5168公里,輸送能力3300萬千瓦,對西北和蒙西地區可再生能源外送東中部地區消納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快推進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扎魯特~山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準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線路長度合計達到6941公里,輸送能力3000萬千瓦。
積極組織可再生能源跨區交易,擴大可再生能源消納市場。2016年,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掛牌成立,發揮大電網、大市場、大平臺優化配置能源資源的優勢,全年開展各類交易1200余次,完成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內的市場化交易電量790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9%。組織可再生能源跨省跨區交易電量333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3%。其中,完成國家計劃、政府間協議276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7%;多措并舉組織市場化交易57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9%。創新可再生能源市場化交易方式,開展電力援疆、新疆可再生能源外送電量增加3.69億千瓦時;開展可再生能源跨區直接交易,通過寧東~浙江特高壓輸電線路完成可再生能源直接交易電量18億千瓦時;開展跨區風火發電權交易,寧夏新能源替代上海火電機組0.74億千瓦時。組織啟動跨區跨省現貨市場,2017年1月份,組織現貨交易共計105筆1.8億千瓦時。
充分發揮大電網優勢,加強全網調峰資源和通道富余送電能力的集中監控,盡最大可能利用現有跨區線路輸電能力輸送可再生能源。低谷時段將跨省跨區送電功率提高,最大限度輸送新能源。東北電網通過提高高嶺背靠背直流低谷時段送電功率,增加風電外送華北電網電量。2015、2016年東北電網送華北電網的風電電量分別為53億、61億千瓦時,占東北電網風電年發電量的比例為13%、14%。華北電網利用蒙西外送通道低谷富余容量,增加蒙西風電電量外送。2015、2016年蒙西送華北電網風電電量分別達到85億、84億千瓦時,占蒙西風電年發電量的比例分別為33%、29%。
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近年來“三北”地區可再生能源外送至東中部電量不斷提高。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外送電量從2010年1.5億千瓦時提高到2016年的363億千瓦時,年均增長150%。
進入關鍵期 儲能產業將成能源革命生力軍
作為未來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前瞻性技術,儲能產業在新能源并網、電動汽車、智能電網、微電網、分布式能源系統、家庭儲能系統等方面都將發揮巨大作用。在日前舉行的2017國際儲能峰會開幕式暨全體大會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原理事長石定寰指出,我國2030年碳排放要達到峰值,就必須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但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不穩定性特別是在調峰調頻、電力供應穩定中,儲能的重要作用日益明顯。
中國智慧能源(600869)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王忠敏認為,二十一世紀將是儲能技術突破的世紀,并將引領下一代能源系統。目前,儲能技術已經取得長足發展,必將達到合理利用能源的新高度。
中國智慧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執行秘書長、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博士生導師蔡茂林介紹,儲能是融合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的關鍵,是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的必經之路,貫穿于電力系統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等各個環節。目前,世界各國已經形成了與各自制度條件相適應的多種改革路徑和商業模式,其中北美、歐洲、亞太成為儲能的主要市場。據國際金融公司IFC發布的《新興市場的儲能發展趨勢和機遇》顯示,未來五年,儲能在新興市場將以40%的增長率迅速發展,并從目前的2GW增長至80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