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昆明光熱年會數據表明,2016年1-12月份,全國太陽能集熱器及系統總產銷量同比下降9.2%;市場結構從零售市場為主向工程市場為主發展表現更加明顯,工程市場占比68%,繼2015年超過零售市場后,比重繼續上升。
“十三五”迎來第二年,借著國家能源局印發的《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與《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的“東風”,與“推進市場化條件下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使太陽能成為推動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的指導,未來,“重振光熱雄風”的愿望可期,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的進程與規模將進一步得到發展;另一方面,面對太陽能系統在建筑一體出現的工程短命、故障頻發,還需拿出《出師表》般的“死磕”決心與敬畏精神,解決問題。
春節開工,新浪地產(微博)采訪了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張曉黎,針對太陽能工程、創新轉型之道,以及“十三五”的機遇進行深度探討。張曉黎理事長明確指出,在太陽能熱利用工程領域運用物聯網技術開展監測是提高監管工作科學性,提升太陽能工程技術水平和質量,彌補熱能計量短板重要工作。
太陽能工程市場的反思
關鍵詞:試錯
談及太陽能工程市場,采訪以2016年12月塵埃落定的深圳僑香村高層住宅太陽能熱水項目整改完成為切入口。作為深圳市政府重大建設項目、首個高層太陽能熱水應用試點的定位來說,項目投入使用4年,業主們集中反映的太陽能熱水系統水溫經常性不足、噪音過大、屋頂滲水等情況;再加上項目出問題期間,正值設備供應企業停產倒閉整改,導致該事件從央視曝光該事件到整改完畢,社會上出現很多對太陽能的議論,甚至出現取消“強裝令”的輿論導向,引起一片嘩然,雖然最終采用“保留太陽能、取消熱泵,并增設分戶熱水器”的方案加以解決,但對于社會幾乎“一邊倒”地指責的太陽能熱水系統,并不公平。
深圳僑香村全國高層建筑太陽能熱水試點項目從出現問題被曝光、到整改完成,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也一直關注該事件。張曉黎理事長認為主管部門住建局在事件面前,積極組織整改工作,委托專業機構對僑香村太陽能熱水系統進行全面調研、分析、論證,在過程中充分考慮業主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尊重業主需求與意見,態度和做法值得肯定和贊揚。張主任還認為“提供三種解決方案,最終依然保留了太陽能系統是正確選擇,達到既保證建筑節能效果,又滿足了全天熱水的供應,體現了太陽能系統運行成本低,業主用得起的優點,是對太陽能熱水工程的肯定。”
太陽能與建筑相結合早已不是新鮮事物,發展到行業承擔著8億平方米集熱面積目標的“十三五”的當下,太陽能熱水工程在建筑上,正是“民生”這種重要屬性,讓太陽能熱利用數十年間快速發展。這個過程,給了行業許多“試錯”的機會,也留下無序競爭的印記。
以小見大,僑香村事件并不是個例,而是一種警醒。“通過僑香村事件的解決方式和結果,主管部門的態度值得贊賞;簡而言之,不論是開發商與設計院,還是太陽能系統的供應商與工程商,出發點與立足點應該落在保質保量地滿足市場與消費者的需求,科學并正確地的設計、評標、施工、驗收、維保。”針對僑香村事件,張曉黎如是總結。
關鍵詞:病根
在今年的采訪與調研中,多數太陽能企業均能研制成熟、性能較好的太陽能產品,設計與建筑完美結合的系統,但是整個系統在實際使用中,開發商、業主、物業給出的分數并不高,導致太陽能工程的口碑不佳。
張曉黎認為,造成市場口碑差,以及行業需要根治的“病灶”在于以下6方面:首先,是設計問題,僑香村就是個示例,原高層住宅方案缺少必要的驗證,而且目前有一定比例的項目不是勝任的設計人員所承擔;其次,是招投標中的弊病,無序競爭使中標價格常常低于成本價,質量難以保證;三是不少工程的施工人員,是中標單位在當地招聘的臨時人員,基本技能素質不夠,加上中標方對施工現場的管理指導常常不到位。四是,多數工程的驗收是查閱資料性質的,選用的部件有沒有報告、合格證、資質等等……,并沒有認認真真按照國家標準驗收的規定去操作;五是后期維保缺失,質保期后的維護單位多數不是經市場選擇的,服務水平、能力也需要提高;六是責任制問題,上述各環節的責任公司與責任人員在出現問題的時候,缺乏科學分析和有效的責任認定,常常是問題客觀存在,責任誰都沒有,下次依然中標。
關鍵詞:監管
各地政府頻發的“太陽能強裝令”,在推動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進程中和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發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執行中卻存在很多問題,太陽能工程市場普遍存在的招投標走過場、低價中標、短命工程、故障頻發、主觀騙補等亂象直接影響到太陽能行業的形象。
在貫徹綠色理念的新常態下,環境保護和能源變革要求與形勢日益嚴峻,在我國,能源價格的構成還沒有包括環境保護的因素情況下,張曉黎理事長認為“‘強裝令’是必要的,而且還應通過健全大數據監管、提升監管科學性,才能有效地提升太陽能與建筑相結合的工程質量。”
“因為環境保護體現的更多的是責任,政府通過‘強裝令’節能能源,沒有強裝令,在發展經濟的道路上會更加忽略社會的綠色需求。”張主任強調,“關鍵的解決之道還是在于監管方式的創新,不能只監管安裝與否,更應該有一些科學的,基于數據的監管。事實上,用大數據進行監管,本身也是一種引導,可以引導光熱行業里追求品質、節能、追求得熱量、讓用戶滿意、提高可靠性、減少維保成本、避免過早報廢……,而且,基于互聯網和傳感技術的物聯網技術發展已經能夠對太陽能工程的運行效果、運行狀態進行數據化監控、統計、診斷,且價格不高,操作性強,通過提升有效的監管服務,可以解決目前工程質量上存在的許多問題。”
關鍵詞:熱計量
圍繞提升太陽能工程質量,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以往開展了標準學習、行業培訓、繼續教育、工程質量的檢查與抽查等工作,如果,再能配合監管部門,實施工程得熱量數據的科學監管制度,并適當的信息公開,能夠進一步激發全行業工程質量意識的提升。
現在熱能計量是短板,工程出現問題進行整改,才能通過驗收,但不清楚項目的具體得熱量性能,如何進行改進和避免再發生,都沒有數據證實,不能準確判斷是否滿足要求;除了工程質量監管外,從業人員的工程部件制造、設計、施工、驗收等等環節中的質量意識,也需要數據引導。
“此外,數據要適當公開,比如在山東省初步嘗試的太陽能熱計量,安裝太陽能系統的建筑工程的實際得熱量,或者與未安裝太陽能系統的建筑的節能的對比數據,應讓主管部門、相關企業知道。只有數據適當公開,才能讓購買綠色建筑的業主覺得物有所值。”張曉黎理事長指出行業熱計量的短板。
“十三五”的太陽能工程的機遇
關鍵詞:機遇
“十三五”規劃研究的時候,研究單位從用能終端需求量以及太陽能熱利用應該占據市場份額兩個方面,推算到2020年,潛在太陽能熱利用的市場規模集熱面積應該是24億平方米,研究是按照各行業2020年發展規模和太陽能熱利用提供30%的城鎮家庭和60%農村家庭熱水,提供10%的城鎮供暖和20%農村供暖,提供2%建筑熱水、采暖、制冷三聯管技術,提供10%工業熱水基礎熱源來計算的,得出“十三五”末,太陽能熱利用有提供熱能覆蓋住宅熱水6.7億平方米,公共建筑熱水市場1500萬平方米,建筑采暖9.3億平方米,建筑制冷市場1.1億平方米,工業和熱力6.9億平方米,合起來24億平方米集熱面積的市場前景,遠遠高于光熱目前“十三五”規劃確定的8億平方米目標。
替代常規能源能力大,適合分布式供能、運行費用低以及產業市場化基礎好,是太陽能熱利用的優勢。自2015年開始,工程已成為太陽能熱利用的主導形式,在“十三五”規劃的8億平方米集熱面積目標中,估算有5.2億的新增量,太陽能工程將占近70%以上。
針對行業將來工程市場占比高的特點,未來一段時間,協會有如下的工作設想,第一,組織有關單位向能源局申報熱能計量基礎標準;第二,與聯盟骨干企業商討工程熱計量的啟動工作;第三,利用監控數據對典型采暖工程的案例進行技術研討,提升采暖應用技術水平;最后,探索行業誠信體系建設等工作。
創新轉型之道
關鍵詞:跨界
說道轉型,最讓行業驚訝的莫過于日出東方擬收購家電品牌帥康75%的股權。其實,在連年行業下滑的趨勢下,光熱行業內的巨頭們似乎都在尋求別的行業的突破口,譬如跨界門窗、節能建筑、凈水、廚電、熱泵等新能源、節能方向,2016年的太陽能熱利用年會上,日出東方董事長徐新建曾坦誠地表示,今天行業出現多元化經營,是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以而為之。企業經營的多元化最終還是要以回歸到光熱為主的多元化。
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上,轉型與情懷無關,而是完全出自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但從眾多以太陽能熱水器為核心發展壯大的、有著濃厚太陽能傳統的研發團隊與經銷、工程渠道而言,在面臨市場接連下滑且提振無力的局面時,其“不得已而為之”的轉型與跨界或是必然。
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張曉黎則認為,一方面,不論是站在企業運營還是行業發展的的角度,創新是根本出路,瞄準新的應用領域,加大研發力度,夯實基礎,提升質量,持續為新動能形成發力。另一方面,光伏、空氣源熱泵、凈水、廚電、采暖等相關領域早在多年前年前就已經吸引了大量的光熱企業滲入,時至今日,雖然帶來了局部短期的利益增長點,光熱依然是引領行業發展的巨頭們的“主業”。
對于行業中的轉型發展,張曉黎理事長透露“骨干企業正在實施轉型升級,技術和產品研發上包括采暖和工農業系統集成、集熱器、熱水工程部件、搪瓷水箱和配件,正在通過工程試點、示范項目不斷的研究與創新,從整體上看,行業這兩年比前幾年的創新意識增強了。但革命性突破,新動能的形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長期堅持。況且,應用技術的創新離不開應用實踐,某些新的應用領域離不開政府層面的支持,如跨季節蓄熱采暖供熱就需要得到管理體制、機制、土地、規劃、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只發揮市場這只手的作用并不夠,需要市場與政府‘兩只手’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