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車市一片火爆的2016年,中國也完成了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的衛冕。然而在新能源汽車推廣的這片晴空下,多少有些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意思,在推廣走入怪圈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仍是政策保護下的易碎品,加強市場化最終選擇。
新能源汽車遭遇“倒春寒” 全面市場化助力回暖
“從1月1日到現在,一輛電動車都沒賣!”北京一家新能源汽車的4S店內,一位銷售如是說。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在政策紅利和制度紅利助推下,2015-2016年獲得快速發展,讓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市場規模、制度完善、產業鏈布局領先全球。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超過50萬輛,同比增長53%。
然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月1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6889輛和5682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69.1%和74.4%。這種銷量,可以說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國家的政策支持、民眾環保意識的增強使新能源汽車在2015年獲得超高速增長。去年因為‘騙補風波’,新能源汽車增長速度有所下降,但依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實際上,新版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已于去年年底公布。2017至2018年新能源汽車執行新版補貼政策,補貼額度比2016年降低20%;2019至2020年中央及地方補貼標準和上限在2017年的基礎上再降20%。在騙補嚴重的新能源客車領域,補貼最高額度由50萬元降至30萬元。
今年1月23日,工信部發布《2017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其中最新版目錄包括39個企業的185款新能源車型,新目錄出爐的同時廢止了前5批推廣目錄。
師建華認為,今年1月份產銷較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因為《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需要重審、準入門檻提升。目前,只有少量車型通過重審認證,成為國家認可的上目錄的車型,絕大多數車型的重審工作還有待完成。按照相關規定,只有上目錄的車型銷售后才能獲得國家財政補貼,目前很多汽車企業都在等待。
盡管由于種種因素,新能源汽車今年1月份沒有迎來開門紅,但似乎這并沒有影響人們對全年市場將進一步快速增長的總體判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表示,2017年新能源汽車預計市場銷量在80萬輛左右,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新能源汽車進入“后補貼時代”,車企將如何發展?
許艷華認為,其他非財稅性的鼓勵措施仍將會持續跟進,并且將逐漸由目前的偏向供給側轉向需求側。新能源汽車市場化要有兩大必要條件,一是在政策大幅度或完全退出的條件下,新能源汽車在性價比上和傳統汽車相比有競爭優勢,二是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基本滿足充電需求。這個過程中,政策還要發揮作用,制度要完善,市場機制要逐步形成。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由政策驅動,向政策市場雙驅動轉型的特征日益顯現,市場的驅動是以消費者的選擇來促進企業競爭。隨著競爭的加劇,企業間的差距拉大,競爭將激勵和倒逼企業必須持續壯大研發能力,掌握核心技術。
綜上可知,從短期來看,補貼的下降無疑會使新能源車企面對一定的壓力,電池成本的下降速度遠遠比不上補貼的下降速度,但長遠來看,補貼退坡又是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劑良藥。基于此,新能源汽車企業想要立足發展,不斷加強市場化運營,同時,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加強未來產業政策的適應也是重要課題。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