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鍋爐取代燃煤鍋爐,單件羊毛衫成本雖然貴了0.05元,但熨燙效率和產量提高了20%,而且更加安全環(huán)保。”家住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松陵鎮(zhèn)橫扇社區(qū)輪牛村的羊毛衫生產廠負責人徐杉茂,對新改建的電鍋爐非常滿意。
在吳江橫扇社區(qū),燃煤鍋爐用電鍋爐替代工作開展以來,當地已完成替代121戶,占到意愿改造總戶數的79%、煤爐子總數的66%,取得了生態(tài)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雙贏。
“這得益于我們新一輪的農網改造。”國家電網江蘇公司營銷部副主任陳振宇說,在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過程中,江蘇率先開展動力電“戶戶通”工程。目前江蘇省37.3萬公里直接服務農村的低壓電力線路中,380伏動力電線路總長度已達34.5萬公里,占比超過9成,農村戶均容量已達4.15千伏安,遠超過全國戶均容量2.2千伏安的平均水平,有力提升了農村地區(qū)的居民生產生活用電質量。
從照明電到動力電 家家可辦加工廠
“以前接動力電很遠,而且經常會有跳電停電的情況,有時會影響布料加工。電網改造以后,就沒有突然斷電的情況了,我們的生意做得越來越紅火。”常熟市古里鎮(zhèn)蘇家尖村村民蘇迎喜說。
在新一輪農網升級改造過程中,常熟市供電公司古里供電所針對供電半徑過長的問題,新設配變分割負荷或將原有配變容量增大,新架設400伏接戶線路。
同樣,在常熟市虞山鎮(zhèn)湖鶴新村,200棟樓房里有大約500戶小型服裝加工作坊。當地供電部門通過農網改造計劃,新設增容變壓器,改造低壓線路和接戶裝置,有力保障了當地農戶開辦家庭企業(yè)的動力電需求。
在家辦工廠,最需要的是比照明電要求更高的動力電。陳振宇說,動力電也叫三相電,為三條火線一條零線,零線和每條火線之間的電壓為220伏,而每兩條火線之間為380伏。動力電主要應用于大型機床、機械、攪拌機、電動機等用電,現(xiàn)在小型加工包括個體家庭加工戶一般需要動力電。在農村,一般架設的都是照明電。
動力電從哪里來?國家電網江蘇公司在推進新一輪的農網改造中,動力電成了標配。全省每一戶農戶在家中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家庭工廠,為“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打下堅實基礎。
從煤氣瓶到電鍋爐 綠色生產增效益
由于經濟發(fā)達,農村小企業(yè)眾多,蘇州市是江蘇較早進行農網改造的地方。家住吳江橫扇滄州村49號的金林平,是當地第一批改造的用戶。對于“煤改電”帶來的好處,金林平深有體會。“與羊毛衫打了20多年交道,最早使用的是煤氣瓶,后來換成了燃煤鍋爐,院子里一直要堆放大量煤炭。”金林平說,每到熨燙時,要專門安排一名工人給煤爐加煤。辛苦不說,燃煤鍋爐燃燒時還排出大量濃煙,味道大、粉塵污染嚴重,搞得家里烏煙瘴氣。更嚴重的是,燃煤鍋爐出氣慢,一旦遇到暴雨天煙囪進水,還可能導致無法供氣。
在更換電鍋爐之前,金林平也比較過生物爐。但這種爐子需要燃燒生物質顆粒,體積大,還需要堆放生物質燃料的倉庫。雖然使用成本比電鍋爐略為便宜,但依舊不方便。
最終,金林平選擇了24千瓦的電鍋爐,雖然一次性投入了5000多元,但電鍋爐體積小、出氣快、供氣穩(wěn)定,產量提高了20%。加上政府補貼后,電鍋爐比原先的燃煤鍋爐更劃算,產出效益更高。“用上動力電,生產更帶勁。”金林平高興地說。
吳江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推進此項工作,該公司對相關供電設施的負荷承載能力進行評估,爭取特別配套改造資金近300萬元,用于新增變壓器13臺,容量3600千伏安;原址增容11臺,容量1700千伏安;改造400V線路4.15千米,以滿足電鍋爐用戶啟用后增加的負荷,確保安全用電。同時,橫扇供電所深入當地村委調查摸底,加大宣傳力度,并開設用電申請專用通道,簡化受理流程,新建或改造用戶外部線路,增強用戶“煤改電”的積極性。
2015年,江蘇“十三五”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啟動,按照國家電網公司統(tǒng)一安排,江蘇第一批城農網專項工程投資55億元,其中農網專項工程45億元,主要投向3個領域:農網配電變壓器增容布點,新建及增容配電變壓器2.3萬臺;優(yōu)化通道,新建改造配電線路3932公里;低壓配套,新建及改造400伏線路6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