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奧對本報記者表示,早在今年9月發表的《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中國就宣布拿出200億元人民幣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向綠色低碳發展轉型并進行氣候適應力建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非常贊賞中國的正確義利觀,及為世界其他地區國家所提供的力所能及的幫助。”
塞奧特別提及,除了資金方面的支援,中國的技術和經驗值得推廣。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位于世界前列,太陽能、風能技術可以造福更多發展中國家;在交通領域,中國的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巨大,使用這種環保的交通工具出行能夠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可以推廣至更廣范圍尤其是其他發展中國家。此外,與氣象相關的預警系統在中國很多省份投入使用,中國可以和其他使用類似系統的國家進行信息交換,尤其是和亞洲、非洲國家互通有無,進而造福各國人民。
談及中國將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實施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塞奧說,化石能源將逐漸讓位于可再生能源,而中國在這方面表現非凡,尤其是在新能源領域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投資800多億美元用于開發推廣可再生能源,相當于全球在該領域的近半投資都來自中國。”
習近平主席在巴黎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應該得到遵守。塞奧表示,這一點得到很多國家的認可與支持,也是此次氣候變化巴黎大會的談判目標之一,習近平主席提出在全球治理中要堅持民主、平等、正義,要照顧到最不發達、最脆弱的國家,獲得了很多國家的認同。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世界各國的團結,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共享一個家園,不能對氣候問題視而不見。”塞奧表示,發展中國家需要得到有能力的國家強有力的支援,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中國已經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發達國家也應該拿出實實在在的援助,幫助不發達國家和地區應對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