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澄指出,“中國太陽能光熱之所以能在前幾年得到迅速發展,得益于國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推出的諸多政策,尤其是太陽能熱水強制安裝政策,財政部和住建部等部委推出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和示范縣項目也很給力,高效的示范項目對太陽能光熱發展將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
長期從事可再生能源政策和產業研究的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胡潤青提出,“光熱發展之所以遇到困境,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從外部看,伴隨著新建建筑面積下降以及一些國家鼓勵項目的結束,導致太陽能光熱的市場需求有所萎縮;從技術角度來看,中國一些太陽能光熱企業在研發產品時只注重于溫度這一個要點,而忽略了壓力、流量和流速等多個影響用戶使用感受的元素。”
胡潤青表示,“缺乏新的技術突破以及有待完善的商業模式,也是中國太陽能光熱行業發展缺乏足夠動力的原因。”
太陽能的低碳環保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受到各方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市場增速持續放緩。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太陽能光熱的保有量位居世界之首,為提振光熱發展的信心,應該將視線聚焦在光熱高端應用及其市場化的相關政策支持上,以求尋找新的增長動力。”
四季沐歌集團總裁李駿告訴本報記者,“行業增速回落有一定的周期性,按‘十三五’能源編制規劃,未來五年時間,我國太陽能集熱器的保有量要實現從4億平方米到8億平方米的增長,這對光熱企業是一種挑戰,但更多的是機遇。”
胡潤青指出,“四季沐歌等企業正在向光熱縱深領域拓展,這是一個好的方向:一是市場范圍從農村拓展到城市;二是從單一熱源向多能互補的應用領域拓展;三是從單一的洗浴熱水向工商業熱水、供暖、制冷領域拓展。”
李駿認為,“對于光熱企業來說,第一,要把技術做扎實,市場做到位;第二,要積極協助各地方政府建示范項目,并以點帶面;第三,要爭取能夠把行業做大做強的能源政策。”
“中國光熱已經不能停留在做熱水器這樣一個產品的層面,從農村走向城市,從民用走向工商業應用,從單一能源走向復合能源,從賣產品到賣項目,光熱發展不僅僅是技術創新,還包括理念創新,光熱行業要做大做強,不僅僅是太陽能熱水器單一產品的競爭,而是放眼整個可再生清潔能源領域,是太陽能光熱地位的競爭。”李駿表示。
胡潤青舉例說,以河北經貿大學的四季沐歌太陽能跨季節蓄熱采暖示范項目為例,工程總蓄熱量達2萬噸,可滿足3萬名師生的冬季采暖和全年的生活熱水需要,以系統運行壽命15年計算,扣除非采暖季的熱能損耗,項目可減少2.7萬噸二氧化碳排放,200噸二氧化硫排放,100噸粉塵排放,節電7000萬度,節約標準煤近萬噸,生態貢獻非常明顯。
李駿坦言,跨季節采暖蓄熱是個“好東西”,但推廣起來不容易,太陽能光熱向更高的領域發展,離不開這些“艱苦的打地基的過程”,對于使用者來說,大家對這類項目的認知還不夠,觀望居多;對于施工方來說,雖然技術水平與西方在一條水平線上,但由于操作經驗不足,中國企業在具體施工上還存在明顯差距,這個差距需要通過大量示范工程的運行來彌補。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傳統制造業與互聯網企業的戰略結盟愈發頻繁,用戶需求也隨之升級,太陽能市場要始終圍繞在節能、經濟、舒適和安全等方面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