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7月天津市被列為低碳城市試點以來,天津市積極推動產業低碳化發展,編制了《天津市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不斷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培育低碳生活方式。記者從天津市日前召開的節能工作會議上獲悉,今年一季度全市單位GDP能耗下降6.4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9.9%。據天津市發展改革委負責人介紹,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2012年3月批準的《天津市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天津市將建立以低碳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構建促進低碳發展的能力支撐體系,建立完善溫室氣體統計、核算、考核體系,探索出一條低碳城市發展之路。
5年來,天津市以“扶優汰劣”為重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節能評估審查“關口”作用——對鋼鐵、有色、建材、石油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業新增產能實行能耗等量或減量置換,實現能耗總量動態平衡。按照淘汰一批、關停一批、遷建一批的思路,加快淘汰400立方米以下小高爐、30噸以下的轉爐和電爐、4.3米以下的小機焦、3米以下的水泥磨機等落后產能。該市在國內率先建立了低碳發展綜合性研究機構——低碳發展研究中心,在濱海新區建立了節能環保技術超市及低碳成果展示中心。2013年12月26日,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正式啟動,運用市場機制降低碳減排成本。目前,在該市鋼鐵、化工、電力熱力、石化和油氣開采等5個行業中,2009年以來年排放二氧化碳2萬噸以上的114家企業或單位均納入了碳排放權交易范圍。
天津市還積極開展示范試點,積累低碳發展經驗。濱海新區以打造全國領先的低碳新區為目標,要求各功能區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節能減排方案,做“綠色發展”的領跑者。濱海新區核心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中國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創造了聞名遐邇的“泰達模式”。據測算,天津開發區目前每年可供整合的二氧化碳減排量超過50萬噸,年溫室氣體減排收入可達500萬美元。天津港保稅區在努力打造低碳經濟示范區和生態宜居的新城區方面也不斷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