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0余年的推廣和普及,我國綠色建筑已進入規模化推廣新階段。以節水、節地、節能、節材和環保為核心內容的綠色建筑涉及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眾多領域,新能源的應用已成為綠色建筑最大限度節約能源的良好選擇。“雖然我國在新能源建筑的應用上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市場前景非常巨大,新能源建筑產業作為一個朝陽產業在我國必將會迎來勃勃生機。”劉民認為。
發展新能源建筑是趨勢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現有城鄉建筑面積400多億平方米,95%左右都是高耗能建筑,成為國民經濟的巨大負擔。“建筑業是我國能源消耗的大戶,目前建筑能耗約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的30%以上。”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專業副會長兼秘書長曾少軍表示,加快太陽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在建筑上的有效應用已成為業界共識。
劉民表示,低碳城市已成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國際大都市以發展低碳城市為榮,關注和重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性的舒緩包容。國家發改委最新確立了29個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海南和石家莊等。可以預見,低碳城市將成為城市品牌的新高標。
“從‘互聯網+’到‘新能源+’,產業的跨界和升級貫穿每個領域。在我國資源環境壓力日趨加大,環境壓力倍增的背景下,新能源建筑無疑將會產生一個新的巨大應用市場。”劉民表示,新能源技術在國外已成熟應用,被動房、零能房屋的成功應用和推廣,都已證明新能源建筑是切實可行的。“以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在新能源建筑的應用為例,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在產品設計、應用和推廣上先行一步,并且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毋庸置疑,擴大BIPV應用,對提高建筑節能有積極作用。北京市“十二五”期間建筑節能措施可實現的節能量顯示,在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領域,BIPV主要利用建筑屋頂面積,可利用面積100萬平米,可裝機4萬千瓦,實現節約標煤2.97萬噸,占總體可實現節能量620萬噸標準煤的0.4%。這主要是由于以屋頂電站形式實現的光伏建筑應用,受制于屋頂面積少,建筑負載條件等限制,如果擴大BIPV在建筑立面的應用空間,可顯著提高建筑節能水平。因此,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建議,將BIPV納入綠色建筑驗收標準,以強制推廣。
行業制約因素漸破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公室主任宋凌表示,截至2015年1月,我國共評出綠色建筑項目2500多項,總面積達2.9億平方米。但建筑運行一年后,仍然能夠達到綠色建筑標準的只有159項,面積則只有2000萬平方米。
據介紹,我國綠色建筑從2004年開始進入啟蒙發展階段,兩年之后,我國出臺了首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從正式推動至今已有9年。“雖然歷經數年,但是發展卻差強人意,我國城鎮綠色建筑目前所占新建建筑的比重非常低。”宋凌坦言,2012年我國綠色建筑所占比重為2%,根據國家對新城鎮的規劃要求,到2020年比例要達到50%,可想而知任務有多艱巨。”
不過,隨著最近幾年綠色建筑、低碳建筑的興起,新能源在房地產項目中的應用日益引發各界的關注。
“在節能環保重任下,新能源建筑一體化存在較大市場空間,但成本高、無標準等因素還是讓這一市場充滿了挑戰。”平安證券股權事業部執行總經理王海生表示,新能源建筑一體化要比一般建筑的成本高很多,因此房地產開發商對此并不積極,制約了行業的發展。此外,國家標準的缺失也影響了行業的推進。
“我國綠色建筑推廣很多年,但只是作為品牌在推廣,成本增加、具有不穩定性等是主要原因。”曾少軍表示,如何讓新能源更好的與建筑相融合,共同促進綠色建筑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動,更需要市場發揮主觀能動性。
不過,隨著規模和技術的不斷提升,新能源成本高的難題也正在被破解。此外,國家對新能源的扶植政策也越來越完善。在推廣“光電建筑一體化工程”上,國家出臺了補貼政策,再加上光伏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平價上網的條件基本具備。
“無論從規模、技術還是政策上來看,當前大力推廣新能源的時機已經成熟。這既可以突破城鎮化推進過程中能源供應不足的制約,又能調整優化我國能源結構。”經濟日報原總編輯艾豐表示。
新能源建筑前景看好
“在我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常態背景下,新能源建筑一體化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國開東方城鎮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總裁王軍表示,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規劃先進、生態宜居、產業布局合理的新型城鎮化已經成為我國未來發展的主流期待。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中提出以人為本的城鎮化,走節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新能源建筑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道路上應該說大有可為,在我看來,新能源與建筑的結合是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2013年,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提出,到2015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的比例要達到20%。2014年6月,我國發布了新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并于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與老標準相比,新標準除了“四節一環保”之外,還增加了“施工管理和創新”一章,鼓勵創新。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被單獨提出來并賦予了較高的權重分值。“當時做這個決定的最終原因就是鼓勵和提倡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宋凌強調。
在今年兩會上,漢能控股集團公司主席李河君的“希望國家可以扶持光伏建筑一體化的發展”提案受到關注。李河君認為,發展光伏建筑一體化對提高我國建筑節能水平、實現新型城鎮化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他說,我國現有建筑面積超過500億平方米,由此推算,我國現有建筑外墻面積為180億平方米。如以現有建筑外墻面積的1%、新增建筑外墻面積的30%安裝建筑光伏計算,則可安裝面積達12.6億平方米,總裝機規模可達81.9吉瓦,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1.6萬億元。在他看來,我國光伏建筑一體化產品已經成熟,市場需求開始擴大。
“按照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光伏發電系統應與建筑節能、其他可再生能源(光熱、小型風能、地熱能、生物能等)、家用電器(空調、通換風、室內空氣凈化)、采暖系統(地暖、空氣熱泵)和智能建筑等進行系統整合,通過多能互補以實現各種能源系統的合理利用、集成優化和能效最大化,建立基于太陽能綜合利用的多能互補動態耦合能源系統,最終實現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突破并實現規模化應用。”一位與會專家表示,光電建筑從單項技術運用向綜合技術集成發展并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已成為綠色建筑和零能耗建筑的發展方向。
王軍表示,新能源行業與建筑產業之間的跨界融合,不僅是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綠色引擎,更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強勁推手,它將掀起建筑行業新的創新浪潮。現在要做的只是迎頭趕上、順勢而為、大展伸手。當前無論為促進新能源的規模化應用,還是為實現建筑業的綠色轉型,實踐都表明新能源與建筑是共生的關系,二者應該手拉手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