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世界上真正實現全天飛行的太陽能飛機只有兩架,分別屬于德國人和瑞士人,而美國人今年也將試飛。理論上,不燒燃油的太陽能飛機是永動機——只要氣象條件允許,它在云層之上以較低速度巡航,日間邊飛行邊充電,只要8小時日照就能持續12小時夜航。這種飛行模式將使其在特定區域日以繼夜留空,除承擔搶險救災、偵察通訊等傳統航空任務之外,還能彌補衛星覆蓋區域的不足。
此次自主研發的“墨子號”太陽能飛機,主要是依靠10平方米左右的機翼面積,覆上光伏電池組件,每平方米面積可提供約100瓦功率。它微動力、輕機身,不僅環保而且節能,在6000米高空的巡航速度只有每小時60公里,相當于地面車速。但這個飛行高度零下20多攝氏度的低溫,對于電池薄板與高密度聚合物鋰電池是一大挑戰,目前由航天系統從事空間電源研究的811所負責研制。
據了解,“墨子號”研發團隊主要是上海奧科賽飛機有限公司,合作方包括同濟大學航力學院等。奧科賽從2008年制作首架人力飛機起步,現已研制出燃料電池飛機、水陸兩棲飛機等機型,后者去年參加中國上海工博會奪得優秀工業設計金獎。按計劃,“墨子號”首期研發目標是利用光能完成4小時以上飛行,采用自動駕駛形式;最終研發目標為持續留空飛行超過24小時,自動駕駛和單人駕駛相結合。項目負責人、奧科賽總經理毛一青透露,首架樣機年底試飛。
至于與國外同類飛機的差距,毛一青回答出人意料,他認為國內在飛機硬件上毫無問題,關鍵是長航時飛行過程中的氣象保障、航路計劃等“軟件”尚顯不足,缺乏具有飛行與飛行管理經驗的人才團隊。“預計10年之內,中國太陽能飛機將與國際先進機型處于同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