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公眾提出的“減少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天然氣的使用量、逐步開放能源市場”三個“減霾”觀點表示贊同。同時,我認為使用可再生能源、推行節能減排、提高能效也是三個極其重要的減霾核心要領,在此作一補充完善。
第一,減少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在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所占的比重極大。據2014年10月20日我國發布的《煤炭使用對中國大氣污染的貢獻》報告稱,從1980年至今的30余年內,煤炭占中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量的比重一直在70%左右,遠高于OECD國家20%左右的平均值。進入本世紀后,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煤炭使用量急劇增加,從2000年的14億噸增長到2012年的35億噸,12年間增長了2.5倍;到2013年,中國的煤炭消耗量已占到了全球煤炭消耗總量的50.3%,分別是美國和歐盟的4.2倍和6.7倍。根據研究結果,我國煤炭使用對環境PM2.5年均濃度的貢獻平均值在56%左右,其中60%來自于煤炭的直接燃燒,40%是由伴隨煤炭使用的重點行業排放。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2011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0年,在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中,燃煤占到70.5%,石油占17.6%,天然氣占4.0%,呈現出“煤炭一頭獨重,天然氣無足輕重”的特點;而同期美國能源消費總量中,燃煤占27.2%,石油占37.2%,天然氣占23.0%,基本形成“三足鼎立、石油稍重”的格局。對燃煤的嚴重依賴,給中國的生態環境帶來了沉重壓力。
第二,推行天然氣替代煤炭。天然氣是一種“準清潔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在充分燃燒的情況下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即使實踐中天然氣難免含有少量雜質,燃燒也未必充分,但產生的污染依然比煤炭和石油制品要輕得多。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中應當減輕對煤的依賴,大力推進天然氣的利用。相比之下,煤炭和石油的分子結構較復雜,碳含量高,氮、磷等雜質含量也高。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的統計數據,使用燃煤發電,每兆瓦時電力產生二氧化硫13磅,氮氧化物6磅;而使用天然氣發電,每兆瓦時電力產生二氧化硫0.1磅,氮氧化物1.7磅。在近段時間的霧霾天氣中,對人類健康危害最大的是微粒物質。為產出10億英制熱量單位的能量,燃煤會帶來2744磅的微粒物質,而天然氣只會帶來7磅的微粒物質,差不多是燃煤污染的1/400。
近年來,對天然氣的利用已經引起了政府的關注。2004年西氣東輸正式商業運作,天然氣市場需求呈現爆發性增長,當時國內天然氣資源不能滿足需求,《天然氣利用政策》(2007年)應運出臺,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供需矛盾。隨著國內資源的大力開發和進口LNG、進口管道氣的全面實施,我國天然氣供需形勢有所好轉。2012年10月,發改委頒布新的《天然氣利用政策》,明確提出了“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此目標的提出,清晰地表明了國家對天然氣發展的鼓勵。前不久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送審稿中還提出,到 2015年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到7.5%。
然而,天然氣的推廣應用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一方面,天然氣管網的建設耗資繁巨,有人甚至指出,全面建立天然氣的儲運系統和城市天然氣配送系統的工程量不亞于重建中國的鐵路系統;另一方面,天然氣在工業領域替代燃煤和重油,需要對現有的技術設備和工藝流程進行重大改造。然而,“潰癰之痛,勝于養毒。”燃煤經濟的持續運行帶來了巨大的環境成本,如果考慮到這一成本,燃煤經濟在很多地方實際上已經是“非經濟(diseconomy)”了。因此,改弦更張,大力推廣利用天然氣勢在必行。
第三,逐步開放中國的石油市場。長期的行政壟斷,讓“二桶油”以保證石油可靠供應為政治任務,導致其高層對社會效益重視不夠。同時,壟斷的市場資源,又讓他們在改善管理、科技升級等失去主動性和創造性。
無論是國家能源管理者,還是行業本身,都知道,這一點必須靠市場的倒逼機制來完成。可反對放開石油市場的人士則稱,中國石油行業已然是“產能過剩”,不宜再放開。還有一種觀點是,石油行業關系國計民生,放開市場會導致價格體系混亂,進而危害國家的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
我認為,在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的今天,具體情況也該具體分析了。“產能過剩”恰恰是政府不斷干預微觀經濟、控制價格、設置門檻的苦果。要消解石油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只能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壟斷保護的是落后,不完善的市場會嚴重壓抑石油產業鏈上的各種有利于消除霧霾的積極性。
第四,積極開發清潔和可再生能源。開發清潔和可再生能源,能直接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是治理霧霾的最為有效的方法。清潔和可再生能源還可以滿足廣大農村地區人口的能源需求,減少森林過度開采和植被破壞。積極發展清潔和可再生能源,遠期可以替代石化燃料,近期則可以緩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邊遠和農村地區的用能緊張問題。
目前,我國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還是薄弱環節。中國雖是水力資源大國,但目前的開發率僅為15%,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印度、巴西、越南等發展中國家,開發潛力巨大。核能是發達國家重要的替代能源,目前僅占中國能源結構的1.2%,而日本等國都超過了30%,法國更是高達78%。因此,我國應積極發展核電能源,力爭到2020年使核電裝機達到4000萬千瓦,占全部發電量的比例提高到4%。同時,中國還應大力推動海洋能、氫能、燃料電池、生物液體燃料等新能源的開發。
2006年開始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規定:“國家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列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 2007年,國家發改委頒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5%左右,形成以自有知識產權為主的國內可再生能源裝備能力。未來20年,中國應使可再生能源初步形成規模,并為今后更大規模地替代石化燃料奠定基礎。
由于新能源產業對政策依賴性強,尚未形成連續穩定的市場需求。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電、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資源基礎雄厚,但因成本高、規模小、缺乏激勵政策而發展滯后。而且,近年來,新能源行業遭遇寒冬,出現了投資者對新能源企業避之不及的現象。但是,不能因為遇到挫折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以致因噎廢食,裹足不前。
第五,呼吁節能環保,綠色低碳消費。開展節能環保,節約能源消耗,實現綠色低碳消費,也是消除霧霾的重要手段之一。傳統能源的替代、新能源的開發非一日之寒,當前還應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是節能環保。我國與能源燃燒相關的空氣污染使中國40%的國土受到酸雨的威脅,100多個城市雨水的pH值都非常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2020年中國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量將分別超過4000萬噸和3500萬噸。因此,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力弱、能源利用率低的國家來說,開展節能環保、提高能源效率是當務之急。要貫徹“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大力實施節能減排,緩解能源消耗強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耗總量,降低單位能源消耗。下更大決心淘汰落后產能,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推動節能技術創新與應用,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節能技術研發,力爭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在石油領域,要把節油環保作為國家石油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建立環保節約型的石油消費模式。依靠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單位GDP的石油消耗減少,排放量降低。壓縮高耗油產業,淘汰高耗能設備,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推廣應用新工藝、新技術。加快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節油,抑制無效、低效的石油消費,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第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2012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36.2億噸標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國的3.3倍,日本的7倍,同時高于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中國每消耗1噸標煤的能源僅創造14000元人民幣的GDP,而全球平均水平是消耗1噸標煤創造25000元GDP,美國的水平是31000元GDP,日本是50000元GDP。
根據2013年7月發布的《2013年BP世界能源統計回顧》,從2009年開始,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一。從數據看,我國能源消費無論是總量,還是單位消耗量都居全世界前列,這種粗放的發展模式,為今天的霧霾做出了主要“貢獻”。
我認為,我國如果不能扭轉能源消耗方面“一高一低”的現狀(能源消耗高、能效極低),霧霾的消除將遙遙無期。
從國家層面上看,要各方共同努力,落實好這一屆政府提出的“推進能源消費、供給、技術、體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強能源國際合作”的能源工作總要求,以及“節約、清潔、安全”的能源戰略方針。從企業和社會層面看,就是要在“道”和“術”兩個維度入手。“道”就是市場,通過能源體制革命,建立規范的能源市場,用市場的手段,打通生產和消費的信息流,自動淘汰掉落后企業,鼓勵敢于創新勇于突破的企業,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術”就是加強能源技術的應用,將大學的研究與市場的需求進行有效對接,用經濟利益作為杠桿,撬動提高能效這個老大難的問題得到解決。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應當看到,近年來,我國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決心向霧霾宣戰,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以徹底消除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2013年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承諾“要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大的作為”鐵腕治霾;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向貧困宣戰一樣向污染宣戰”,當年財政安排350億美元的環保資金用于霧霾治理,并以霧霾頻發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為重點,抓住產業結構、能源效率、尾氣排放和揚塵等關鍵環境,實行區域聯防聯控,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我國政府所給予的重視、所付諸的努力,世人有目共睹,外媒普遍評價:“中國政府正以越來越嚴肅的態度來對待環境治理。”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霧霾是長期積累形成的,徹底根治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無論是推行天然氣替代燃煤,還是大力發展清潔和可再生能源,以及節能環保,都不會一帆風順,任重而道遠,需要全社會的有識之士著眼未來,堅忍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