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采暖項目的實施,讓代格村的牧民們住上了“太陽房”,全部滿足了牧民冬季采暖需求及全年熱水需求,采暖期室內溫度不低于16℃;
“青海省玉樹州巴塘2兆瓦水光互補微網發電示范項目”竣工并實現并網發電,成為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光伏微網電站;
高寒草甸有機畜牧業、高原設施農業、主被動太陽能熱利用及光伏發電建筑一體化、珍稀藏藥人工馴化與生態撫育……諸如此類的科技應用在玉樹大地上全面鋪開。
科技引領玉樹重建
玉樹“4.14”地震后,青海省科技廳立即啟動“重建社會主義新玉樹科技引領行動計劃”。
玉樹災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頭,是中華民族的水塔和國家生態屏障,地區平均海拔4400米以上,高寒缺氧,生物資源獨特,自然生態系統十分脆弱,同時,地廣人稀,傳統能源匱乏,運輸成本高昂等特點都決定了玉樹重建必須選擇新的重建模式。“這就要求我們把解決現實問題與著眼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把恢復生產生活與建立適應綠色發展的新型產業結構和生活方式結合起來。”省科技廳有關人士這樣說。
面對玉樹的實際,省科技廳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重建社會主義新玉樹科技引領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其中貫穿了既解決正常生產生活快速恢復的重建問題,更著眼區域經濟的可持續長遠發展;既關注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兼顧經濟、社會、生態和諧發展和綠色發展的戰略任務,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依靠綠色發展,實現玉樹超前20年的跨越發展目標。
改善生活、發展生產、修復生態、強化公共服務能力和提高科技服務能力……一個又一個科學重建的“關鍵詞”,成為玉樹災后重建奇跡誕生的源泉。
——改善生活,就是構建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低碳環保能源體系,建設“綠色能源新城”。包括水/光互補發電系統與分布式智能型電網能源供給體系、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熱利用、太陽能建筑、沼氣、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用能體系的示范與推廣,為建設“溫馨舒適、綠色環保”的新家園提供示范。
——發展生產,是以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的高原特色農牧業生產和生物資源的保護與開發體系,建設“生態經濟”。包括良種推廣、設施農牧業、道地中藏藥材種植、天然草場改良與人工種草、畜種改良、農畜產品及特色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示范,為提高農牧民生產水平提供示范。
——修復生態則突出生態監測、修復、保護相結合的生態環境建設體系,建設“生態優良環境優美的新玉樹”。包括生態監測體系、保護與修復、生態補償機制等,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提供示范。
——強化公共服務能力,是構建以現代網絡通信技術為手段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數字玉樹”。包括農牧業技術服務平臺、遠程醫療診斷體系、網絡視頻遠程文化教育技術、龍芯筆記本推廣應用、旅游信息服務、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推廣與示范。
——提高科技服務能力,就是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支撐體系的科技服務平臺,通過改善裝備、完善手段、人員培訓等,大幅提高州縣科技管理與服務能力。
經過兩年多的實施,集成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牧業和信息等多項技術,建設的科技示范基地已成為玉樹重建的亮點,在玉樹重建中充分發揮了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
科技界群策群力
以繆祥輝為首的省農科院專家組地震后不久就趕赴災區進行調研。在代格村,繆祥輝看著十幾棟大棚倒塌的慘狀,心里尋思著,代格村的災后農業生產必須要有一個新的起點,高的標準。他和同事們制定出“突出科技引領功能,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定位,高質量推進,在代格村建設一個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打造科技先導型玉樹震后重建樣板”的科技重建思路。
據了解,《重建社會主義新玉樹科技引領行動計劃》圍繞玉樹災后重建的科技需求,分別設計了玉樹災后過渡性安置階段災區適用實用技術集成與推廣、玉樹災后恢復重建農牧業生產適用實用技術集成與示范、玉樹災后重建區域分布式能源供給體系技術集成與示范、玉樹地區數字化信息服務技術集成與示范、玉樹災后重建民族特色建筑一體化設計與實施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五項課題。目標是通過多元化綠色能源供給技術、節能建筑一體化與民族化設計技術、數字化公共信息技術的綜合集成和應用、高原現代農牧業技術等,建設一個青藏高原牧區現代可持續發展示范區樣板,同時輻射周邊區域,并帶動形成高原可持續發展綜合示范區,為未來高原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和樣板工程。
而各項目的實施,聚集了中國科學院電工所、地理所、西北高原生物所、光機所、微生物所、農業部沼氣科學研究所、青海大學、青海畜牧獸醫科學院、青海省農林科學院、青海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青海省農村牧區能源辦公室、青海省氣候中心、青海省地方病預防控制所、青海省測試計算中心所等以及依托中國鐵建、陜西建筑設計研究院、中國電信青海分公司、青海大學附屬醫院等省內外近二十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工程施工企業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直接執行項目與課題的科技人員達到110多人。
省科技廳及時配套項目,整合國家金太陽工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省級基本科技計劃和社會捐贈項目及資金1.5億元,及時實現了項目、人力、資金的集成統籌和合理部署,從機制上保障了科技對恢復重建工作的支撐和引領。
聚焦“科技第一村”
2011年10月23日,結古鎮代格科技示范村110戶村民領取了新居鑰匙。
走進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代格村,舉目所見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太陽能光熱、光伏建筑一體化新型農牧區住宅、人畜糞便沼氣池、高效生物質氣化爐、太陽灶等構成的農牧區多元化清潔、經濟型生活用能體系。一個集生產、生活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示范村就鮮活地呈現在你的眼前。
房間里地輻熱采暖依靠屋頂安裝的太陽能和生物質節能爐,廚房里則安裝了輔助加熱的生物質節能爐和灶具,爐子可以用煤、牛糞生火,既可以做飯,也可以輔助取暖。爐子旁邊是保溫水箱,靠太陽能加熱的熱水就儲備在水箱里。衛生間還安裝有馬桶、淋浴,四季都能洗熱水澡。同時客廳還安裝有多媒體集線箱,可以在家上網,看有線電視,打電話,與國家文化共享工程無縫集成。村民們高興的說,我們也過上了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青海省委領導在考察代格村后說:“科技給牧民的觀念和生活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
被譽為“玉樹第一村”的代格村是青海省科技廳在玉樹重建中組織實施建設的現代化科技示范村。提起代格村這個科技示范第一村的科技含量,省科技廳廳長解源介紹說,代格村居民住房建設中科技引領了三大體系,即農牧區多元化清潔、經濟型生活用能體系,生態型農牧業生產體系,數字化信息集成應用構成的公共服務體系。而五項示范內容開創了災后科技重建的先河,無論是采用CL體系技術的藏式太陽能一體化建筑、太陽能沼氣一體化工程、雙模式光伏發電系統、蔬菜種植基地,還是數字化農牧科技信息服務模式,使代格這個現代化科技示范村的稱號都名副其實,為青藏高原村鎮跨越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樣板模式。
據了解,代格村綠色重建重點包括民族特色、光伏、光熱建筑一體化建筑示范戶工程示范110戶,建筑面積9920平方米;建設一座60kWp雙模式光伏示范電站,解決代格村農牧民用電問題;建設以沼氣為主的綠色生活用能示范基地一個,核心區面積2500平方米,并輻射全村;一個遠程基礎教育示范點、1個基層黨員遠程教育示范點;1個數字化醫療示范點;1個生態旅游服務點。現在,這些目標都已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