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以來,江蘇、浙江等多地區報出同樣的新聞,居民裝在屋頂的太陽能熱水器,被吹的七零八落,甚至有的從屋頂被吹落地后將路人砸傷,很多人都不禁驚嘆,太危險了,簡直是“高空炸彈”。而這次“天雷”從天而降,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呢?
太陽能熱水器變“利器”
其實早在臺風“海葵”登錄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之前,在江、浙地區就曾經有多類似上述事件,據相關媒體報道,今年7月12日,浙江某地狂風大作,大雨傾盆,一家理發店門前突然傳來一聲巨響,一臺太陽能熱水器從天而降砸到了路邊停放的一輛汽車上。
僅僅只是一場大雨就能將太陽能熱水器吹落,更何況是15級的強臺風“海葵”呢?8月9日,曾有江蘇常熟某網友在其微博上曬出圖片,臺風肆掠過的屋頂上一排接近30個太陽能全部倒塌。
不僅如此,在8月初臺風“海葵”襲來時,南通的某論壇上,有多位網友發帖,提醒注意屋頂上的太陽能熱水器,更有眾多網友紛紛發帖表示,其住家對面房頂的太陽能熱水器被風刮下來了。
同樣,在8月8日時,據記者了解,在嘉興經濟開發區,消防中隊兩小時內連續接到三次報警,均因家住陽光小區居民求助消防拆除樓頂的太陽能熱水器。而高郵、鄞州等多地同樣出現了這樣的“險情”。
那么究竟是因為風太大?還是其它原因,導致了之前屹立在居民住房屋頂提供方便的太陽能熱水器,變成了傷人的“利器”?
8月10日,有相關媒體走訪了太陽能熱水器安裝較為密集的濟南市。
在相關媒體進行探訪后發現,在靠近二環南路的山景園小區內,不僅居民樓屋脊上布滿了太陽能熱水器,在屋頂的坡面上竟安起了第二排。小區5號樓是一棟有三個單元的6層居民樓,共36戶人家,而在這36戶人家中一共安裝了37臺太陽能熱水器。
上述相關媒體報道稱,在舜玉小區南區15號樓,一棟樓一共有5個單元,50多戶居民,樓頂上有23個太陽能熱水器。在這23臺熱水器中有一臺的水箱已銹蝕嚴重,兩邊的護板翹起,并且保溫層也破了。不過,這些熱水器水箱支架的情況差別很大,安裝時間較早的支架上已銹跡斑斑;一些最近安裝的太陽能熱水器的支撐架,就算是統一品牌,樣式和所用材料的粗細也不一樣,有的有一掌寬,有些卻只有幾厘米。其中一臺紅色太陽能熱水器支架后面的聯接板,用手一推就彎了。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些規格不同的支架固定更加簡陋,幾乎都沒用膨脹螺絲固定,有的僅用鐵絲或者鋼絲繩拉一下就算固定了,一個已看不出品牌的太陽能熱水器僅用兩塊石板壓住。
不由得不讓人“驚呼”在太陽能熱水器屢屢出現險情的情況下,難道還不夠引起相關廠家的重視?難道非要出現了險情,才能夠想到“亡羊補牢”嗎?
行業弊端暴露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皇明太陽能相關人士如是表示:“目前,市場上大部分普通太陽能熱水器支架容易腐蝕、坍塌造成整機報廢;同時,支架比較薄、比較窄,抗風能力弱。近期臺風來臨,不少太陽能支架被離奇吹倒就是鐵證。”
另據,皇明公司技術總監張立峰分析其中的原因:“在國標的保護下,以次充好,低質高價,選材成本差30%—100%,小作坊企業根本不在這個范圍內……在價格戰主導的國內市場中,壓低了產品成本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張立峰還進一步舉例:“一是在選材方面,如果支架選用鋁合金型材,結構強度弱,易氧化,長期在大氣環境中會產生堿蝕、鹽蝕,影響壽命。選用普通鐵板、角鐵直接刷漆處理,結構強度弱,漆膜易脫落,基材極易腐蝕,壽命僅一年左右。極易腐蝕生銹,整機坍塌,危及行人車輛的安全。”
“二是表面處理、噴涂工藝上:太陽能安裝在房頂,長期要經受風吹雨淋日曬,所以支架表面處理一定要合格到位,如果直接刷漆、使用劣質粉末,或者噴涂前沒有進行嚴格的表面除油等清洗處理,那么基材與表面噴涂的附著力差,壽命短,抗腐性能差,使用幾年就會腐蝕生銹,導致整機報廢。”張立峰如是表示。
而這些都暴露出了太陽能熱水器行業中的弊病,另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中國質量萬里行在近些年來接受的產品質量投訴當中,太陽能熱水器產品質量投訴的占比不斷上升。
“質量門”嚴重影響行業發展
“目前,太陽能熱水器市場就屬于劣幣驅逐良幣,主流太陽能熱水器企業甘于潛規則,紛紛采取價格戰,從原料、工藝、安裝等方面無限度的削低成本,一大批質量不好、不安全的產品充斥了市場。”有業內人士不無擔心的向記者反應。
可以說,太陽能熱水器從一誕生起,質量就成為行業命門。廣為詬病的,一是冬天不熱,二是使用壽命短。
皇明太陽能公司王久偉表示:“現在市場上很多品牌企業,賣800元一套的太陽能熱水器,連生產成本都不夠,偷工減料的代價是犧牲掉用戶體驗,犧牲掉整個行業的信譽。”
早在2011年2月,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欄目曝光了海寧太陽能熱水器小作坊的種種劣行。一時間,“質量門”事件將太陽能熱水器行業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如今,這一“質量門”遲遲難以破解,不僅小作坊仍然存在,同時許多主流太陽能熱水器廠商也走向了粗制亂造的低成本擴張之路。
“長此以往,這個市場就屬于劣幣驅逐良幣,市場紛紛采取價格戰,從原料上無限度的削低成本,一大批質量不好的產品占領了市場,現在質量問題正在全面爆發,最終的結果是讓消費者不信任了。”王久偉如此強調。
雖然太陽能熱水器行業也研發了不少新技術,但因為潛規則,很多都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導致整個產業集中度較弱,魚龍混雜,行業前20名的企業規模較小,處于中低端,同質化競爭嚴重,核心競爭力較弱。
專家分析,在行業市場前景不明,產品質量堪憂下,行業洗牌已經迫在眉睫,而推動產業大洗牌將是國家“強制安全標準”的建立。
那么上述問題究竟能否得到解決和控制呢?
新標準出臺但仍有“遺憾”
在今年8月1日,實施的新國家標準《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技術條件》(GB/T19141-2011)中看到,關于抗風性、支架強度和剛度等規定相當籠統,“在室外部分應有可靠的抗風措施”、“支架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但對于如何安裝并沒有相關的規定性文件。
對此,有標準化研究院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這個標準也只是推薦性的,并不是“強制性”的,廠家有自己選擇執行的余地。
據記者了解,目前除了三包規定外,在太陽能安裝上并沒有相關的技術規范,即便有行業規定,當遇到不可抗力造成外掛安裝掉落、松動等情況時,廠商往往不會承擔責任。“如果是由于安裝不當造成掉落等,需要消費者舉證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這就需要保留好發票、有消費者簽字的安裝施工單等相關材料。
而皇明太陽能董事長黃鳴則認為:“這一標準僅是解決熱損與熱性能的問題,最重要、最基本的國家強制性安全標準還沒有出臺。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對建立強制性安全標準,如安全的安裝強制性標準。”
黃鳴指出,太陽能熱水器出廠只是一個半成品,安裝不好后患無窮。太陽能熱水器不像其它家電產品一樣,買回去可以直接使用,它是一種半成品,可以說是一種熱水生產工具,產品售出后,必須通過嚴格、規范的安裝才能保證好用。
但目前各大企業只提供主機(水箱、支架、真空管),相配套的管路、保溫、配件、混水器具由經銷商從市場采購提供,不能完全保證質量,并且大多數太陽能企業不具備全國性和深入農村地區的服務網絡,這都留下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作者:楊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