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天臺變成實驗室
83歲的老中醫陳公亮,皮膚黝黑,身形清瘦。已是杖朝之年的他,看上去精神頗佳,聊起太陽能更是振振有詞。30年前,陳公亮是一名機械廠的廠醫,一次偶然機會,他從朋友家中發現了太陽能的應用,其節能、實用的奧妙深深地吸引住他。隨后,陳公亮通過請教專家和閱讀刊物,嘗試自學太陽能技術,漸漸地沉醉其中。
如今,陳伯家中的天臺儼然成了一個露天實驗室,大大小小、橫七豎八地擺放了十余件太陽能產品,還配上了長空展翼、云梯天步、怒發沖冠等形象的名稱,“它們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每個我都根據形狀起好了名字。”陳伯樂呵呵地說道。這些產品主要是由真空管制造的太陽能熱水器、蒸餾水器,全部都是陳伯親手設計,“舊式的金字棚蒸餾水器產量低,現在增加了真空管收集陽光的好效果,蒸餾水的產量比以前足足多了兩倍。”陳伯坦言,家中十多年來都享受著太陽能帶來的生活實惠和樂趣,“一年365天,有300天我們都不需要用電燒水,全家人飲水、沖涼、煮飯都靠太陽能。”陳伯說道。
當天下午5點,記者在陳伯家中隨意取了一杯用太陽能蒸餾水器處理過的開水,并分別用水質電解器、溫度計做了現場測試,結果得出:雜質數值僅為2,溫度高達90℃。陳伯告訴記者,如果在中午時段,水溫會更高,出水會更快。除了在自家安設了20多件太陽能產品,陳伯還不忘惠及親朋好友,向外推廣太陽能。
30多年申請10項國家專利
退休后的陳伯一心一意鉆研太陽能,其間當選為全國太陽能學會、廣東省太陽能協會會員,并在全國性太陽能專業期刊發表過文章。至今為止,陳伯動手做過的太陽能作品超過200多件。前年,老人設計的企塑箱附墻太陽能熱水器成功申請了國家專利,這是30年來,陳伯創下的第10項專利產品。陳伯手捧著證書,高興地向記者展示,“這個產品設計與建筑物外形相結合,實用方便。”
“除了吃飯、煮飯、睡覺,其他時間我都在研究太陽能。”成績的背后,有著陳伯堅持不懈的努力鉆研,個中甘苦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看我皮膚這么黑,那是因為經常要在烈日下做研究曬出來的。”陳伯笑著說道。為了研制新產品,平均每年得花上2萬多元,“老伴身體不好,認為我花錢做這么辛苦的活,不能賺錢又不能照顧她,或多或少會有責怪。”但無論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什么挫折,陳伯絲毫沒有放棄,“對環境的破壞是有錢也彌補不回來的,利用太陽能節能減排,就是保護環境,造福子孫后代的好方法。”就是憑借著這樣一種理念,陳伯堅持至今,并樂在其中。
希望獨門技術公開傳播
30多年苦心積累來之不易,但陳伯表示,希望自己的太陽能技術和知識后繼有人。“以前申請國家專利,是希望產品投入市場,能產生經濟效益。而現在,我只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造福子孫。”陳伯告訴記者,他會把多年積累的經驗技術向社會公開,只要有人有興趣、有需要就可以來聯系他,大家共同研究,“我就會盡自己所能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陳伯說道,節能減排,當務之急,不在乎專利擁有,只在乎造福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