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首臺太陽能全自動整板超聲波金屬焊接機組在佛山市順德區楚鑫機電有限公司順利下線。這也是國內首家太陽能設備企業在太陽能超聲波金屬焊接技術上的成功應用。至此,太陽能超聲波金屬焊接技術真正實現了“中國造”。
超聲波整板滾焊機組
記者從楚鑫機電公司獲悉,該款太陽能超聲波金屬焊接機組聚集了楚鑫機電五年來最高科研技術成果,擁有100%的自主知識產權。其發生器電路采用世界最先進的PLL鎖相環頻率自動跟蹤技術(如AMTECH,STAPLA,TELSONIC均采用此技術),更換模具及工作時無須調頻。輸出振幅連續可調,能在同一臺設備上實現焊銅和鋁;它的標稱功率3.6KW,實際功率容量為5.4KW,在相同工況條件下,其功率容量高出國內同行平均功率容量3倍;采用獨特的換能器制造工藝,保證高品質換能器。20kHz的換能器,能承受5kw以上負載,對于太陽能吸熱板焊接,保留有充足的功率容量,最大限度保證穩定性;采用優質合金鋼制造焊頭,壽命和制造精度媲美歐美同類產品;控制系統采用PLC程控,觸摸屏控制,具有焊接能量、時間、高度三種基本控制模式,多種質控軟件滿足不同需求;此外,幾乎所有加工面都進行磨削加工及電鍍工藝,加工精度高,機架結構穩固。
據權威資料顯示,超聲波金屬焊接機組問世以來,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制冷、太陽能、電池、電子等領域。但是,截至2007年,全球只有歐美四家設備制造商掌握了這一核心技術和生產工藝,國內企業一直未能攻克這一難關,中國市場也完全由德國某設備制造巨頭壟斷。
2007年6月,隨著第一代超聲波金屬焊接設備機組在楚鑫機電的成功面世,一舉打破了歐美超聲波金屬焊接核心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同行在世界超聲波金屬焊接領域的空白!楚鑫機電也由此成為目前全球第五家、國內第一家真正掌握該技術并可以實現批量生產的設備廠家。
焊頭等配件
超聲波金屬焊接讓太陽能巨頭“如虎添翼”
作為太陽能熱水器的兩類產品,平板太陽能在我國誕生已久,但是發展速度卻遠遠落后于真空管太陽能,之前幾年的市場甚至出現了平板太陽能和真空管太陽能1:9的市場份額比,一方面原因一是平板太陽能相對真空管太陽能的原材料成本更高,在價格上不如真空管太陽能有優勢;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國內平板太陽能技術不成熟,尤其是生產設備落后,中國平板太陽能多年來采取的傳統焊接方式,大多數還是手工生產,不僅效率低下,而且能耗大,造成原料和能源的大量浪費,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大多也不過關,故障多,使用成本高。與此同時,平板太陽能的核心鍍膜技術和先進焊接工藝則被美國、德國等幾個少數歐美國家所壟斷,相對落后的國內太陽能裝備,已成產業發展的“攔路虎”。只有加快裝備的更新換代,才可以緩解目前太陽能行業存在的種種問題,帶動全行業健康有序和諧地發展,這是產業升級的重點所在。
為此,作為國內唯一超聲波金屬焊接設備專業制造商,楚鑫機電一直在關注太陽能超聲波金屬焊接技術的發展,并且不間斷的做了年多的科研投入。2007年楚鑫機電研發的第一代超聲波金屬焊接設備,打破了歐美國家對這一技術的壟斷。但是為了使這一技術具有更強的市場應用性,進一步提高設備的性能穩定性和生產效率,楚鑫機電公司未止步于第一代產品的問世,通過五年的科研攻關,對太陽能超聲波金屬焊接技術再次進行了升級,打造出新一代的全自動整板超聲波金屬焊接機組。
值得一提的是,楚鑫機電在消化、吸收國外超聲波金屬焊接技術的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在某些性能參數上甚至超越了國外的競爭對手。如“整板滾焊”的應用,使太陽能超聲波焊接機組比國外同類產品的節能性提高5%;“PLC程控系統”的應用,可以實現整條超聲波金屬焊接生產線的優化組合和品質保證,充分滿足不同太陽能廠家的個性化需求。
目前該超聲波金屬焊接機組專門應用于平板太陽能吸熱板。目前,楚鑫機電超聲波金屬機組產品廣泛應用于五星、嘉普通、鵬桑普、太陽雨、桑樂、華揚、金潤天、哲能赫、興業、宏希等平板太陽能企業,大幅度提高了其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太陽能超聲波滾焊樣品
據了解,平板太陽能易與建筑相結合的特性已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平板太陽能企業面臨的市場空間也將越來越廣泛,楚鑫機電在超聲波金屬焊接領域的突破將能幫助兩大陣營的平板太陽能巨頭們更加自如地應對市場發展,面對全新的市場機遇“做足內功”。
中國太陽能行業協會的一位資深研究員表示,楚鑫機電全新一代太陽能超聲波金屬焊接技術產品的問世,完善了國內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的產品線,打破了歐美國家對太陽能裝備這一領域的技術壟斷,解決了我國焊接行業成本居高不下的難題,標志著我國超聲波金屬焊接自主研發能力、產品制造能力邁入國際領先行列。這將大大提升中國太陽能品牌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改變目前德國某設備制造巨頭獨享中國太陽能超聲波金屬焊接機組市場“奶酪”的局面指日可待。
此外,目前太陽能行業尚缺焊接設備的行業標準,楚鑫機電太陽能超聲波金屬焊接機組的成功研制將有助于推動此領域標準的建立,使國內太陽能企業沿著更加高效、節能、健康的軌道發展。
作者:張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