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年,皇明再次沖擊IPO,卻依然面臨著盈利下滑、資產不足、高額負債以及上市圈錢的質疑聲。
新能源產業(yè)在一輪夾雜著跑馬圈地和政績工程的虛假繁榮以后,受到資本市場以及相關監(jiān)管部門的“額外關照”。
同樣,面臨諸多質疑的老牌太陽能企業(yè),皇明上市前景依然不明。
紛亂的子公司
4月6日,中國證監(jiān)會發(fā)布的《首次公開發(fā)行股票申報企業(yè)基本信息情況表》顯示,截至2012年4月5日,皇明太陽能的申報仍在“落實反饋意見中”。
此前媒體報道,皇明潔能控股有限公司未來將有超過17億元的投資規(guī)劃,計劃通過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A股IPO籌資13億元。
4月15日,皇明品牌總監(jiān)周春玲回復時代周報記者說,“這個數(shù)據(jù)是不準確的,具體投資項目和數(shù)目我也不方便告訴你,要等上市后的披露”。
據(jù)報道,皇明控股至去年9月末負債總額達23.8億元,負債率64.26%。但周春玲對本報記者否認了這一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并一再試圖撇清控股公司與謀求上市的股份公司間的關系。
“媒體常常把我們的‘股份公司’和‘控股公司’的數(shù)據(jù)混在一起說,但實際上二者是截然分開的。”
根據(jù)周春玲介紹,皇明要上市的是股份公司,主營光熱、光伏等熱力產業(yè);控股公司做的是另外一些獨立的業(yè)務,包括節(jié)能、光伏發(fā)電、旅游、酒店等非熱力產業(yè)。二者是獨立的產業(yè),彼此沒什么關系。
然而,這兩者之間,在模糊的“皇明太陽能”旗下,基本概念尚無法理清。
周春玲在回應時代周報記者提出的相關問題時稱,對于“皇明”旗下子公司具體狀況不清楚,但子公司應該都是獨立的,只是依托皇明品牌對外推廣,與謀求上市的皇明太陽能股份無關。
值得關注的是,尚未公布財務、集團架構模糊的皇明,謀求上市之路,一直堪稱坎坷。
經銷商之踵
上市融資,一直是皇明太陽能和董事長黃鳴(微博)孜孜不倦的追求。
早在2008年以前,皇明太陽能就計劃進入資本市場,當時準備赴海外上市,曾考慮過在紐約、法蘭克福或香港登陸,后由于種種原因放棄海外計劃。
據(jù)傳聞,除了受到金融海嘯的沖擊,皇明與其經銷商的關系問題也是上市半途而廢的原因之一。對于所有關于上市的問題,公司方面沒有對時代周報記者作出任何回應。
2008年,皇明太陽能迎來一次上市轉機。
當年12月,高盛分別長達9年和5年的“追聘”,注入資金1億美元,入股皇明太陽能。外界分析,此舉極大推動了皇明的上市進程。
然而,幾乎同一時間,一場“偷稅門”事件卻讓上市計劃災禍橫生。
曾經作為皇明經銷商的郭建琴于2007年、2008年先后兩次實名舉報皇明偷稅漏稅。德州市國家稅務局稽查局依據(jù)其告發(fā),于2008年5月23日下達了編號為“德國稽處(2008)11號”的“稅務處置決議書”,判定皇明太陽能集團有限公司存在偷稅行為。
2010年6月,郭建琴再次把皇明偷稅的情況告發(fā)到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而當年一月份,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已對外發(fā)布公告,宣布擬初次公開發(fā)行上市股票;1月25日,山東省德州市開發(fā)區(qū)國家稅務局就為其出具了“該公司自成立以來,未發(fā)生偷稅、漏稅、欠稅及其他違反稅務征管法律法規(guī)的有關情形”的證明。
出現(xiàn)如此悖謬的狀況讓多年來籌劃上市的皇明元氣大傷,更有眾多經銷商紛紛舉報皇明的偷稅行為,上市計劃也因此被迫暫停。
4月16日,周春玲表示,對于此前兩次上市擱淺,具體原因并不清楚,對于外部說法也不好做相關評價。
然而,至今尚不明朗的上市擱淺原因,并不會泯滅在時間里,皇明太陽能此次上市,依然會面臨相關質疑。
皇明的版圖
一直以新能源、太陽能為招牌的皇明,今年的大動作似乎都在房地產方面。在投資經營房地產之初,就有人反對黃鳴“不務正業(yè)”。同時,黃鳴是否已經轉型做了房地產商,外界也是議論紛紛。
因此有質疑說,皇明是“披著新能源外衣,卻難以通過主業(yè)務營收的企業(yè)”;而當時代周報記者提出這一質疑,并問到皇明主業(yè)副業(yè)的盈利情況時,周春玲說:“對此我們不做回應”,并一再強調,“黃總是對中國環(huán)保事業(yè)和轉變現(xiàn)代生活方式有理想的人”。
盡管黃鳴表示,“我們做房地產,是被逼無奈,為的是賣產品”,但“蔚來城”工作人員曾對媒體介紹,這里許多產品和技術并非皇明所有,像一些節(jié)能門窗的材料和技術都是德國進口。
對此,周春玲給予的解釋是,“‘蔚來城’中的核心技術都是屬于皇明的,但不是所有。沒有‘太陽谷’、‘蔚來城’這些項目的帶動和技術性探索,也不會促進我們太陽能、熱發(fā)電產業(yè)的迅速發(fā)展”。
然而,更多的業(yè)界人士,依然把“蔚來城”這樣的項目看作單純的房地產項目,而以太陽能為招牌的皇明,依然飽受業(yè)界質疑。
山東聯(lián)創(chuàng)的馬建偉曾對媒體猜測,“‘蔚來城’把德州的房價拉升了兩倍還要多,而一期樓盤售賣之后,宏觀經濟萎靡,房地產調控政策越來越嚴格,他(黃鳴)的資金鏈或已岌岌可危。”
據(jù)推算,皇明熱水器的年利潤在1億元左右。然而,總建筑面積58萬平方米的“蔚來城”,總投資估計將高達數(shù)十億。
耗資巨大、外界推測讓皇明承受巨大資金壓力的“蔚來城”項目,不出意料地開出了天價。2010年開盤不久價格就一路攀升至1萬元/平方米以上。目前“蔚來城”二期均價為11000-12000元/平方米。
一個事實,上述房價已經達到山東青島、濟南等省內主要城市的中等水平,對于經濟并不算發(fā)達的德州,頗有點不可承受之重,繼而可能會加劇皇明控股的資金壓力。
同時,皇明集團原定于2011年11月啟動“方舟計劃”,曾有媒體披露“一期包括國際花園式產權綠色酒店、太陽微排低碳城市建設示范集群等12個項目,造價將超過140億元”。
顯然,在房地產調控之下,已有“蔚來城”高壓的皇明,再啟動“方舟計劃”,幾乎接近神話。
對此,周春玲表示,公司沒有過這樣的規(guī)劃,“方舟”只是試圖拉動“太陽谷”旅游的發(fā)展而籌備的戶外活動,當時因天氣情況暫時擱置。
新能源懸疑
行業(yè)研究報告顯示,自2010年以來光熱行業(yè)發(fā)展放緩腳步,去年光伏行業(yè)的利潤率也下滑至20%。
據(jù)公開報道,皇明控股的利潤率也呈現(xiàn)下降趨勢,2008年至2010年,凈利潤率分別為12.47%、7.97%、4.01%,盈利能力持續(xù)下滑。早期皇明的市場份額一度達到30%以上,但隨著行業(yè)競爭的加劇而有所下降。董事長黃鳴在2008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當時的市場份額是10%。
對此,周春玲回應,“這方面沒有國家官方公布的數(shù)據(jù),我們不好說;但我們銷售沒有下滑,反而是上升的。”只是,記者查閱的一份《太陽能行業(yè)分析報告》中顯示,2011年皇明太陽能熱水器在北京地區(qū)的市場占有率是6.7%。
據(jù)報道,皇明計劃在太陽能熱水器全自動化生產線建設項目、超低發(fā)射耐高溫高寒型真空管建設項目、營銷網絡建設項目和太陽能熱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項目等投資13.39億元;除了對太陽能產品等熱力系統(tǒng)的投入,還包括節(jié)能玻璃、光伏發(fā)電、旅游、酒店、房地產、電子設備等投資項目,如旗下“蔚來城”二期計劃投資額即達5.1億元。
“皇明太陽能上市計劃由來已久,如若上市成功,可以加速其‘太陽谷’的建設進度。”一位接近皇明的知情人士在兩年前皇明謀求上市時曾對媒體透露。“皇明太陽谷”是由皇明潔能控股有限公司斥資打造的微排度假景區(qū),涵蓋了酒店、旅游、會議、會展、教育、培訓、生態(tài)農業(yè)、潔能建筑、光熱光伏制造等業(yè)務。
“太陽谷”品牌策劃部的一位中層曾對媒體表示,當時“太陽谷”巨大的投資額對皇明而言壓力不小。日前,皇明太陽能集團剛剛與高平市達成框架協(xié)議,雙方將在三年內共同投資高達100億元。
顯然,在以新能源名義的房地產項目開發(fā)上,皇明控股集團依然需要巨額資金注入,此前也有媒體質疑,皇明上市是為了借新能源之名解決房地產項目資金。
對于相關質疑,周春玲表示,公司不會將募集資金投入到太陽能以外的相關產業(yè)中去。
只是,在紛繁復雜的皇明控股操控下,其募集資金去向,也只有上市后才能揭曉。
作者:孫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