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熱發電將迎來“黃金五年”
“十二五”規劃的產業指導目錄中,國家將光熱發電列為新能源鼓勵類中的第一項,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在產業政策方面大力推進光熱發電及與其有關的設備制造。這對光熱發電系統設備的產業化是重大利好,而隨著相關設備的規模化生產,光熱發電成本將迅速下降,中國的光熱發電也將步入產業化。
有專家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光熱發電將為中國提供一半的電力。
光熱發電與光伏發電相比,具備清潔高效、穩定可靠等特點。太陽能光熱發電避免了光伏發電中昂貴的硅晶光電轉換公益,因此大大降低發電成本;此外光熱發電技術中的“蓄電”環節,可以將獲得的熱能通過介質儲存在巨大的容器中,保證太陽落山后的幾個小時仍然能夠繼續使用,擺脫了光伏發電“靠天吃飯”的弊端。因此,隨著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的進步和產業體系的完善,光熱發電將會逐步顯露出其可觀的經濟優勢,成為太陽能利用的重要方式。
中科院電工所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馬勝紅提到:“2011年,可謂是光熱發電元年。多做準備,先做起來,兩三年之后,中國的光熱發電有望迎來大爆發。”更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光熱發電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及其所具備的能源效益,光熱發電將成為下一個新能源投資的藍海。
太陽寶攻克光熱發電瓶頸
年初,我國首個太陽能光熱發電項目——鄂爾多斯50兆電站在北京開標。但與業內早先預期的趨之若鶩相反,僅有國電電力、大唐集團新能源、中廣核太陽能三家企業聯合體投標。開門遇冷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光熱發電技術尚不成熟,發電成本居高不下。自光熱發電技術誕生以來,成本難題就如影隨形。一直到現在,光熱發電的成本問題仍然是決定成敗的最關鍵因素。這也是光熱發電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的詬病所在。
2011年8月,在海南三亞隆重召開的太陽能熱發電國際論壇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電工所研究員、中國太陽能光熱發電權威專家、中國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理事長王志峰博士,在發言中強調:太陽能熱發電關鍵技術在儲能,沒有儲能就談不上熱發電,這是實現太陽能光熱發電全天候運轉的技術保障。此次江蘇太陽寶新能源有限公司光熱儲能研發中心大型儲能實驗平臺,150噸級高溫熔鹽儲能項目的動工,將為太陽能光熱發電的儲電技術提供實踐依據,從而使中國太陽能熱利用光熱發電領域徹底攻克“儲能”技術瓶頸,實現太陽能光熱發電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王志峰還在會議上做了這樣的比喻:如果說今天中國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猶如一個即將噴發的火山,那么壓在火山口上的那塊巨石就是“儲能”。而太陽寶高溫熔鹽儲能項目的動工正是掀掉了這塊“巨石”,攻克了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發電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的“最后一塊短板”。這也標志著江蘇太陽寶新能源有限公司將具備建造大型太陽能光熱發電項目的技術實力,從而引領中國太陽能光熱發電領域的技術升級和設備升級,最終推動太陽能光熱發電的產業化進程。
如今,太陽寶公司打出“中國光熱發電儲能技術領航者”的品牌宣傳語也可謂是理所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