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省內首個太陽能提灌站在這里提水成功。大花地村4個組、730人、1200畝耕地將結束靠天吃飯的歷史。依靠省財政資金建設的這個太陽能提灌站讓“十年九旱”的寧南縣看到了希望,明年建6個太陽能提灌站的方案已上報省農業(yè)廳。但即使照此速度,什么時候才能讓現(xiàn)有600多套提灌設備的寧南縣全部鳥槍換炮?
機電提灌難以滿足灌溉之需
寧南縣是涼山州旱情最嚴重的地區(qū)。“為了抵御干旱,寧南縣在發(fā)展機電提灌方面投入很大。”寧南縣農業(yè)機械管理局局長何世明說,寧南縣現(xiàn)有30臺流動機電提灌設備、灌溉面積100畝以上的固定大型機電提灌站55座、小型微電提灌水泵550臺。
盡管如此,像披砂鎮(zhèn)大花地村這樣的地方,仍然難逃干旱威脅。由于上世紀60年代修建的水渠取水口遠在10公里外,原有機電提灌設備運行成本高,水損、塌方常常發(fā)生,今年,大花地村玉米絕收,桑葉大幅減產。“去年也天干,全村還養(yǎng)了420張晚秋蠶,但今年4個組才訂了180張。”文龍瓊說,機電提灌根本沒法抵御干旱。
“全縣22萬畝耕地20%需要灌溉。”寧南600多套機電提灌設備沒法解決全縣4萬多畝嚴重干旱耕地。
太陽能提灌站一年回收成本
白花花的水柱沖天而起,在炫目的太陽光下格外耀眼。文龍瓊雖然參加了8月12日在大花地村三組舉行的太陽能提灌站首次提水儀式,但她搞不懂80來塊太陽能電池板為什么有那么大的能量,可以把黑水河的水提高93米,送到洪溝山半山上的水渠里。
“這個裝機9.2千瓦的太陽能提灌站只花了50萬元。”何世明說,這筆投入全是省財政項目資金。依托太陽能提灌站,寧南縣農業(yè)局計劃在大花地村建1200畝冬季馬鈴薯基地,蠶業(yè)局計劃栽培300萬株桑樹,林業(yè)局計劃種植500畝、21000株核桃……
“很劃算。”文龍瓊算了一筆賬:提灌站控灌耕地面積1200畝,還有幾千畝荒山也能受益,其他不說,僅1200畝冬季馬鈴薯,每畝增產400斤、增收500元,一年就增收60萬元,“成本一年回收。”
這筆賬很劃算,所以寧南縣明年準備再建6座太陽能提灌站。“方案都已上報到省農業(yè)廳了。”何世明說。
建設要提速得吸引社會資金
“方案雖然已經上報,但批不批還說不準。”何世明說,縣委有領導提出,即使方案批了,照此速度,要將全縣600多套機電提灌設備變成太陽能提灌要等到哪年哪月?
“太陽光照度達到34勒克斯以上,太陽能提灌設備就可正常運行,攀西地區(qū)實際上都可推廣。”參與大花地村太陽能提灌站建設的省農機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廖功磊說,太陽能提灌站建設可以用BT或BOT方式,引入社會資金,那樣建設速度才可能有質的飛躍。
眼睛不能只朝上,既要爭取上面的項目資金,也要制定可行方案吸引社會資金。循此思路,寧南縣農業(yè)機械管理局制定了更為宏大的計劃:用5年時間,讓太陽能提灌站基本覆蓋全縣嚴重干旱地區(qū)。
“下月,我們的風能提灌站也將開建。”何世明說,新能源提灌代替?zhèn)鹘y(tǒng)機電提灌是寧南縣探索農業(yè)機械轉型升級的不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