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舉辦的人居環境與未來地產發展趨勢國際高峰論壇上,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鳴公開承認,“皇明就是要‘傍大款’,我們就是要傍汽車、房地產等這些有錢的行業,我們不怕別人說皇明‘傍大款’,也不怕別人說我們是‘新能源暴發戶’。”
“傍大款”、“暴發戶”這些明顯帶有貶義的詞匯,別人都避之唯恐不及,而黃鳴公然用在自己企業上,多少折射出這個太陽能“狂人”的一些無奈和沉重。
而這背后的原因則是太陽能光熱行業發展困頓的現實。
其實,太陽能熱水系統的節能環保之效已成共識,但如何進一步推進太陽能行業的大范圍應用,尤其是解決與建筑的結合問題,并非人人都有清醒的認知。
導致認知不清的原因何在?
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建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仲繼壽曾明確指出,太陽能熱水系統在普通住宅和高層住宅上應用,已不存在技術難題,制約太陽能的應用,主要還是觀念和政策兩方面的問題。
觀念改變需假以時日,但政策的推動卻是可以立竿見影的。
太陽能的發展過程,與政策扶持是緊密相連的。補貼在光伏行業中起著決定生死的作用,光熱行業雖不至此,但也相當重要。
然而,說到補貼,在國內很多地方已出臺補貼政策,但在執行層卻變了味。很多太陽能企業抱怨,它們根本拿不到國家的補貼。其中的原因在于,我國的太陽能熱利用補貼政策是以房地產項目為申報單位的,也就是說生產企業是沒有辦法去申報的,只能開發企業出面去申報補貼。
而開發商又嫌補貼少、申請材料繁多、手續復雜而不愿去申報,但以“有政策補貼”為名殺價卻是毫不含糊。面對強勢的開發商,太陽能企業只能是先把申報補貼所需的各種材料備齊,交到開發商手上,再讓它們去走最后的申報程序,領取補貼資金。
之所以出現這些情況,就是因為太陽能行業還太弱勢,由于太陽能光熱利用起步階段門檻較低,使得這個行業中企業數目眾多,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大型企業能夠在市場上占有絕對的份額。
就像皇明這樣的行業領頭企業,都在通過“傍大款”來實現企業的規模增長與快速擴張,更不用說規模不大的企業了。
要讓太陽能企業能夠伸直腰桿,除了企業自身要有過硬的本領外,政府部門也要幫它們撐腰。
因此,國家在充分考慮利益均衡后,在節能減排的很多方面直接出臺強制執行政策,這樣太陽能企業就會去拼技術、拼質量、拼服務、拼性價比等,而不用考慮走其他途徑去拼市場份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