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熱水器獨領風騷
提起太陽能,大多數以色列人并不陌生。受國土狹小、資源貧乏所限,自建國之日起,以色列便十分重視開發利用以太陽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1949年,時任總理的本·古里安給在歐洲從事太陽能研究的猶太科學家哈里·澤夫塔博爾寫了一封信,邀請他到以色列研究理事會從事物理和工程研究。哈里接受邀請后,回國籌建了以色列國家物理學實驗室,開始著手進行太陽能研究。在此期間,他重點研究了太陽能熱轉換率不高的問題,并成功開發出具有良好吸熱能力的太陽能加熱裝置,為太陽能熱水器的普及奠定了基礎。
20世紀50年代,以色列能源短缺極為嚴重,為緩解壓力,政府實行了嚴格的能源限制政策,規定上午10點至晚6點禁燒熱水。面對這種情形,以色列科學家列夫·伊薩爾認為,解決生活用熱水的關鍵不在于建更多的發電廠,而是充分發揮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優勢,推廣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基于這一思路,他首先在自家屋頂安裝了太陽能加熱裝置,并成立了以色列第一個商業太陽能熱水器公司。
太陽能熱水器不僅有效地解決了生活用熱水的問題,而且減輕了家庭電力支出的壓力,很快受到公眾的青睞。到1967年,以色列安裝的太陽能熱水器已超過5萬個,家庭普及率達到了5%。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后,以政府更加感受到推廣太陽能熱水器的重要性。于是,以議會通過立法,強制要求建筑商必須在民用建筑上安裝太陽能熱水器。此舉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效果,以色列太陽能熱水器由此迅速普及,至今已達90%,居世界首位。放眼望去,屋頂密布的大大小小的太陽能熱水器,成為當今以色列一道獨特的風景。每年因此節約的能源相當于少進口石油200萬桶。
從“小打小鬧”到大規模發展
令人遺憾的是,以色列在太陽能熱水器領域的成功,并沒有帶來應有的連鎖反應。盡管以色列在太陽能研究方面實力很強,但長期以來,由于太陽能發電成本較高,加上政府重視不夠,以色列太陽能利用一直局限于民用熱水器領域,在太陽能發電及其產業化方面沒有大的舉措,致使一些太陽能研發公司不得不到海外尋求發展。如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以色列太陽能公司即在美國加州的摩哈維沙漠建造了9個總發電能力為354兆瓦的太陽能和傳統燃料混合電廠,這也是當時最早和規模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20多年后,該電廠仍在使用,而以色列卻至今連一座像樣的太陽能發電廠也沒有。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傳統能源減少,發展可再生能源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為了搶占發展先機,以政府開始積極行動起來,陸續推出了一列重要舉措。主要包括:(1)確定了到 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占發電總量10%的發展目標;(2)決定在內蓋夫南部的阿拉瓦地區,建設總發電能力為250兆瓦的大型太陽能發電廠和太陽能研發中心;(3)修改土地征用政策,為大規模發展太陽能開綠燈;(4)推出上網電價政策,為太陽能發電企業提供支持。去年11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還宣布了一項總額為5.5億美元的投資計劃,旨在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研發。
在上述措施激勵下,以太陽能發電產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相繼涌現出一些頗具新意的太陽能發電項目。如2009年6月以色列奧拉公司在內蓋夫南部建設的塔式太陽能發電系統,就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例子。該系統采用了魏茲曼研究院開發的太陽能熱空氣發電技術和模塊化設計,每個發電單元由一個30米高的蓮花型塔和30面太陽能反射鏡組成,塔頂裝有太陽能集熱器和熱空氣微型發電機,當地面反射鏡將匯聚的陽光集中到集熱器上后,集熱器產生的高溫會使裝置內的空氣迅速加熱,以此推動發電機產生電力。由于采用了高效反射鏡面,每個發電單元占地很少,光照充足時,可產生100千瓦電力和170千瓦熱能。
另一個頗有特色的項目,是去年4月頂點太陽能公司在亞夫內基布茲建成的太陽能發電系統。該系統采用了聚光光伏技術,整個系統由14個相對獨立的雙反射鏡太陽能發電裝置組成,單個反射鏡面約10平方米,陽光經反射鏡聚焦后照射到10厘米見方的砷化鎵光伏電池上,可大幅提高光伏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在計算機控制下,反射鏡還能自動跟蹤太陽運動軌跡,以確保最佳光線入射角。據稱,該系統最大能源效率可達75%,其中電能21%,熱能49%,全部投入使用后,可滿足當地250戶居民近一半的能源需求。以上項目的出現,充體現了以色列加速太陽能發電產業發展的大趨勢。
中以合作前景廣闊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投巨資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這不僅將極大地推動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同時也為其他國家開拓中國市場提供了機遇。面對蓬勃興起的中國可在再生能源產業,以色列及時調整了對外合作方向,將加強與我國的可再生能源合作列為重點。
近兩年,在兩國政府的推動下,中以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已取得不少成果。如2008年,以色列方面與成都的企業在埃拉特附近建立了太陽能合作項目;2010年,浙江三花集團投資1050萬美元,與以色列海利福克斯公司開展太陽能發電研發合作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在以色列第4屆國際可再生能源國際會議上,中國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以國家基礎設施部部長烏齊·蘭多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以色列和中國已進行了多項合作,兩國在新能源方面的合作前景非常廣闊。為增進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了解,組織者還特意安排了唯一一場有關中國的討論會。各國企業界高管對中國新能源的未來發展進行了熱烈討論,不少在中國投資的企業根據自身經歷,介紹了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有關情況。
在以色列看好中國的同時,不少中國能源公司也瞄準了以色列市場。在本次會議的展區內,即有多家來自中國的新能源企業參與展示。早在2008年就進入以色列能源市場的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已是第4次參加以色列國際可再生能源會議。會議開幕的前一天,該公司與以色列方面合作建成了以色列的第一個地面電站項目。
發展可再生能源,保護地球,保護環境,是人類面臨的歷史責任,也是帶動經濟振興的重要途徑。在經濟科技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新興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相互交流與合作。中以在該領域的互動,必將為雙方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