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包括新能源裝備制造、先進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非常規天然氣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車用新能源基礎設施、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等能源新技術的產業化應用等。新能源產業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分布范圍廣、帶動效應強,不僅涉及鋼鐵、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而且與新材料、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等高新技術密切相關。新能源產業是安徽省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中之重,是我省“十二五”時期實現轉型發展、加速崛起的產業脊梁。安徽省具備大規模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條件和市場空間,目前正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
新能源裝備制造業方面,通過招商引資和著力培育本土企業,安徽省已擁有賽維LDK、三安光電、海潤光伏、陽光電源、頤和新能源、聚能新能源、普樂新能源、銅陵天奇、長航風電、方圓支承、金鼎鍋爐、精大儀表、國軒高科等一批優勢企業,在光伏組件、兆瓦級風機、逆變器、生物質鍋爐、動力電池、核級儀表等研發和制造方面具備較強市場競爭力,形成合肥、蕪湖、蚌埠、滁州、安慶、池州等新能源產業集中區,江南、江北產業集中區也將新能源產業園作為發展重點,預計“十二五”每年可實現產值千億元以上。
風電開發方面,年內國電龍源來安風電場10萬千瓦首批機組建成投產,實現了安徽省風力發電零的突破。預計明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可達50萬千瓦。根據初步估算的風能資源情況,估計全省“十二五”風電開發潛力可達300萬千瓦以上。
太陽能利用方面,建成蚌投首座兆瓦級(2兆瓦)非晶硅薄膜電池太陽能電站;同時,安徽省合肥高新區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范區(25.9兆瓦、一期14.6兆瓦)、海潤光伏、安徽超群、黃山善孚、銅陵中海陽等一批用戶側光伏電站項目列入國家金太陽示范工程,總裝機容量約32兆瓦;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約400萬平方米,“十二五”期間有望翻番。
生物質能發電方面,國能生物質發電集團、凱迪電力、光大國際等國內新能源和節能環保龍頭企業在我省建成生物質電廠7個,總裝機容量16.3萬千瓦,目前總體運行狀況良好;核準、在建生物質電廠13個,總裝機容量32.7萬千瓦。蕪湖綠洲環保垃圾焚燒電廠已運行十多年,累計處理垃圾近5000噸;安慶、合肥垃圾焚燒電廠的建設將有力促進城市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改善城市生態。山鷹紙業、合肥新冠、宿州優能、安特酒廠等一批污泥和沼氣發電項目的建設,將有力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
生物質燃料開發方面,目前豐原生化依托自主技術,產能迅速擴大,燃料乙醇達到60萬噸/年,非糧燃料乙醇達到0.5萬噸/年;淮北中潤、安徽易能、安徽舜杰等一批具備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的生物質液體燃料技術完成中試,即將大規模產業化,預計到2015年,產量可達4萬噸/年;此外,合肥天焱、安徽曄城在生物質氣化和生物質成型燃料技術應用方面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地熱能開發利用方面,2010年我省地熱能應用面積達到620萬㎡,其中合肥科學家園20萬㎡和南屏家園6萬㎡大面積試點示范工程運行良好,為進一步推廣地源熱利用創造了經驗。預計到2015年全省地源熱泵建筑應用面積可達2800萬㎡。
綠色能源縣建設方面,霍山、青陽、休寧、肥東以及潛山5縣可再生能源年開發利用總量達到15萬噸標準煤以上或戶均1噸標準煤以上,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綠色能源示范縣。
“十二五”期間,將繼續組織實施第二批示范縣、示范村建設。示范建設將重點發展小水電、風電、沼氣及生物質氣化和生物質發電、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液體燃料、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利用和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建設方面,合肥、銅陵、蕪湖、黃山等城市入選,將極大地推動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地源水源熱泵技術等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建設領域的推廣應用,為節能環保和新興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核能方面,借助國家打造“東中部核電帶”機遇,安徽省核電建設將進一步加快。中廣核蕪湖4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已被國家納入“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池州、安慶核電項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緊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