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萬物生靈賴以生存的依托,近些年來,世界各國都在提倡節能減排,愛護自然環境。
在人口不斷增長的同時,資源問題是關系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大難題,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不能等到真正消失殆盡那一天再來醒悟,那我們的子孫后代將要如何生存呢?
其實在多年以前,各國的科學家就已經想的了這個問題,并且在不斷的探索解決這個關乎生存大計的問題,企圖找到永久性的清潔能源。
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已經普遍應用于我們的生活,建造核發電廠、在太空構建太陽能發電廠,是我們的挑戰。
但這些都不屬于我們追求的清潔能源,直到科學家發現核聚變原理,只需要質量較小的原子在相互碰撞時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
地球有百分之七十的面積覆蓋著海水,而海水里的氘原子核就含有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可作為核聚變主要來源。
氘原子核被科學家稱為未來天然燃料,為了把它變為人類可以利用的燃料,科學家們已經努力了近百年的時間。
我國的人造太陽就是在為氘原子核的利用提供先決條件。說是人造太陽,其實就是各種科學機械搭建起來的龐然大物,命名為全超托卡馬克核聚變試驗裝置,是我國第四代核聚變試驗裝置。
人造太陽的價值就是讓海水中大量的氘原子核在高溫下,像太陽一樣發生核聚變,釋放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
被稱為人造太陽的首要特點就是它的能量實現方式與太陽相同,太陽表面每天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核聚變反應,產生巨大的能量。
自身引力可以讓核聚變產生的物質重回太陽表面,所以我國研究的人造太陽就是要把核聚變保障在安全可控的范圍內,當今我國的人造太陽在全世界首次實現比太陽溫度高兩倍。
實現加熱功率大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達到300千焦,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中國“人造太陽”再創奇跡,美國直言世界奇跡,為我國的核聚變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